科技馆“伤痕累累”因何所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无价的,他们在体验科学奥妙的过程中损坏了设备,恐怕应是科技馆必须承担的代价。

    ■何勇海

    “本想带着孩子来科普下自然知识的,哪知道里面有这么多不能操作的设备。”日前,贵阳王女士带着7岁孩子来到贵州省科技馆,体验了一趟感觉特别遗憾的参观。贵州科技馆是该省唯一的大型综合性科普场馆,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自2012年起该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由于大部分来参观的孩子不会操作,再加上因人多而导致的展品使用频率太高,致使馆内近半互动型设备成“哑巴”。(9月19日《工人日报》)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命充满快乐和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家长带孩子参观游览科技馆,就是要让孩子的人生充满快乐与欢欣,进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们缺乏这类场馆的熏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与科学探究精神,也许就会渐渐消失。

    然而,近半设备成“哑巴”、让家长和孩子感觉特别遗憾的科技馆,又如何成为公众体验科技、感受奥妙的圣地?

    事实上,科技馆成摆设的窘境不仅存在于贵州。据报道,今年5月有长沙市民称,湖南省科技馆近半设备失灵,“一年多去了3次,50%-60%的设备都是坏的,实在很让人扫兴”;2013年4月,东莞科技馆也被曝投资3亿、部分科技产品却因维修不能“玩”,市民质疑巨额投资被浪费;2012年7月,江苏科技馆、南京科技馆也被指欠维护,三分之一设备不能使用成摆设……

    每当有科技馆成摆设的现象被披露,涉事馆方总是将原因归结为:一者,进馆参观游览者众多,部分展品使用过于频繁,不堪重负;二者,一些家长把科技馆当成了儿童游乐馆,对孩子的错误操作不闻不问,甚至还有家长帮助孩子一起破坏设备,造成设备损毁较为严重;三者,科技馆是公益性的科普场所,财政投入不足,缺乏维护人员和维护资金。

    问题的关键在于,上述因素恐怕也是人为造成的。比如“熊孩子”及其家长对待科技设施不文明,也有馆方管理不善之故。开放科技馆不能像放羊,放进来就了事,对科技设施应加强监管,同时调节观众流量,还可依法制定操作性强的规定,让人为损坏科技设施的行为受到相应惩处。反过来说,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无价的,他们在体验科学奥妙的过程中损坏了设备,恐怕应是科技馆必须承担的代价。

    至于财政投入不足,则是一个值得存疑的问题:到底是财政投入不足,科技馆设施欠维护;还是财政投入已足,科技馆却不愿维护馆内设施?以前,科技馆等场馆宁肯闲着也不开放;现在,科技馆等场馆走向开放之路,极个别科技馆在极少时段免费开放,绝大多数却在大把大把地赚取公众的门票费,为何不掏出一点门票收入,“反哺”于设施维护?

    即使有的科技馆已经免费,也需提高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有关部门则要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技术人员配置,让科技馆真正发挥好科普教育功能。以“伤痕累累”的现状来敷衍应付市民,恐怕就是“假开放,真抵抗”。(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