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润身 以文化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静,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从一名班主任、教导主任到奎文区教研室副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曾荣获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她主持过多项省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关键事件与学生成长》、《走向优质》等书籍中记录了她带领团队开展研究的成果。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为校训,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为目标,在各类学科教学中浸润德育。开发了主题班会、仪式、节日、心理健康辅导、社团、国际理解教育、修学游、生活观察、研究课题等一系列崭新、脱俗、实用而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强大的精神堡垒。让每一个德润学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快乐地行走在追梦之路上。体现了学校“育人于无形之中、树人于点滴之间”以及不与流俗苟合的“求变”精神。从陈静校长的讲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反应锐敏、独具匠心、高人一筹、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校长的心路行迹与求索之路。

    陈校长与陶继新先生不是单纯的互动,而是相互传递信息与光芒。他们的话语让心灵晶莹剔透、先锋前卫、鞭策时代脚步。其间,陶继新先生信手拈来,采用古人的警句论证点拨,让“原理”与思考,灵动与跳跃撞击后,生发出启迪的能量,使读者的灵魂在深邃的境界中得以升华。

    润化合一 静等花开

    【陈 静】2010年德润国际学校成立伊始,德润人就有了自己的教育愿景: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建立一所人人喜欢的学校。我们的校训“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既与国家的教育目标一致,又展示出我们的育人方式,即“化知识于点滴之间,润育人于无形之中”。“润化合一”,从而达到“成功的教育是让教育者感受不到被教育”的理想效果。

    我校育人工作就充分围绕着“润”字展开。彼得森曾在《让我慢下来》中倾诉心声:“每天仰视那高塔般的橡树,让我明白她长得又高又壮,是因为她缓慢而健康地成长”。学生的成长亦如那美丽的橡树,一样需要阳光、雨露和营养的浸润,需要教师们的耐心和等待。因此,学校站在育人的角度上精心设计课程、组织活动,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让每项工作都对学生的成长有意义。从学生一入学的队列展示到升级仪式、白雪节、“德润好声音”等多姿多彩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无不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展现自我。我们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学生有了更加充分自由的体验,以“静等花开”的心态欣赏孩子的成长。

    【陶继新】有效的德育,多不是口号与空话可以起作用的,而多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心田之中的。这就是您所说的“浸润”。点点滴滴,有时还会无声无息,但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真正意义上的“道法自然”。正因如此,才能抵达人的心灵深处。“润身”者,亦润心也;修身者,亦是修心也。所以《大学》中就有了“富润屋,德润身”的精彩之语。

    既然是“润”,就不能太过心急,像您所说的那样,“静等花开”,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质变。“润”也不是急风暴雨,而是悄悄浸润,也就是说,要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做起。可不要认为其小,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因为“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就是教育之“道”,明白了这个“道”,且“一以贯之”,才能让德育生成巨大的生命能量。

    【陈 静】“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做法。在确立育人目标后,学校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统筹课程资源,落实全员责任,体现综合育人。

    【陶继新】“以文化人”与“以德润身”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文化的要义,就是“化”人。优质的文化,不但内含着智慧,也流泻着叩击人们心扉的真善美。不过,知识不等于文化,只有有了文化,才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品质化人 学科浸润

    【陈 静】陶老师说得太好了。“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最终是要在师生的言行举止上体现出来的。理念贵在于行,我们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就是践行学校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的每一门课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因此每一位学科教师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育人因素,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如初中语文学科围绕体验式教学的理念,通过美文赏析,经典阅读、情景剧等方式,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促进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美术学科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欣赏旋律之美的同时,更注重对作品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的挖掘。

    【陶继新】“课堂”确实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的人文色彩很浓,其中的道德含量也比较高,自古以来的语文教学,都强调了其“传道”的功能。不过,语文教学中的“传道”更多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就是您所说的“浸润”。不然,语文课不但会失去其原有的光华,还会消解“传道”的功能。有的人认为,数学课是与“润身”联系不起来的。其实不然,真正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让这些知识形成智慧,还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北京的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所教班的学生,55%可以升入清华、北大,可当有人问其内在密码的时候,他的回答却是“做人第一,学习第二”。这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要想学好数学,首要的是要做好人。美术与音乐等艺术类课程,有着显见的审美功能,可是,又不仅是审美功能。《论语》中有这样一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当他在齐地听到《韶乐》的时候,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已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为什么?大舜的《韶》乐,内蕴着巨大的仁德因素。所以,真正好的艺术,不但要有审美性,还要有育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的“以德润身,以文化人”在任何课堂上,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陈 静】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我们把时政热点链入课堂,学生小组合作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课前五分钟登台发表个人或小组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其他同学进行现场互动。每个学生进行时政点评时要进行“两联”、“三析”。“两联”就是联系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三析”,一是事件分析,二是原因分析,三是对于学生自己的启示和做法分析。

    例如钓鱼岛问题,中学部每个班级学生都对这一相关报道进行整理,从历史和现实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对“辽宁号”的讨论承载了学生的强国梦;喜迎“十八大”,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并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学生在张丽莉、沈星、吴菊萍等鲜活的案例中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奉献;“小月月事件”、“扶不扶”事件、食品安全等事件则引发了学生们关于“生命、诚信、友善、助人、公平、责任”的思考和辩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修改又让学生们体会什么是法制化国家、公民有哪些权利与义务以及依法治国的深刻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融合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每个学生都有登台展示的机会,学生在了解时政,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这也就是陶老师所说的“做人与学习”的有效结合。

    【陶继新】“两联”、“三析”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老师不是就教材讲教材,还要关注这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学生,关注他们活跃着的思维,以及引导他们关注当下社会上发生的真实而又让人思考的问题。学生不应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应当成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态民情的现代人。正是在这种关注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正是在这种热情燃烧之中,品格教育才如盐在水地浸润到学生的心里了。中学时代这种关注时政的兴奋点的拓展,还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从而生成一种关注时政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形成一种友善、真诚、诚信的人格。

    开发课程 润育生命

    【陈 静】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我们建设校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程适应和推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例如,我们的“主题班会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的关键节点来设计的内容,这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每一步的重要途径。基于问题的研究是我校主题班会课程的设计理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