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道路上闪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必修基础型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含理化生)、人文(含史地政)、艺术、体育。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型课程,并通过省级学业水平测试。

    专修拓展型课程包括科学类、人文类、艺术类、文学类、创新类、实践类6大板块,每位学生可选其中2大板块。

    选修研究型课程包括专业理论研习、实验创新活动、扩展阅读写作等三大板块,每位学生可选其中1大板块。

    辅修活动型课程包括学期内的学生社团活动,寒暑假期间的科技创新夏(冬)令营活动。目前学校有30余个学生社团,如艺术团(有合唱组、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等)、明轩文学社、英语俱乐部、通用技术社、演讲社、机器人社、航模俱乐部,以及团委、学生会、业余党校和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为核心的交际管理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袖才能。夏(冬)令营活动包括人文专题讲座、学科学法指导、项目孵化、科技创新、分组科学探究、学科竞赛、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实践、校际和国际交换访问等活动。

    学术探究类课程主要是数、理、化、生、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兴趣班,文学社团、商业策划项目、出国留学项目、艺术创意兴趣班。

    创新技能类课程主要是机器人科技创新,多媒体技术及制作、航模设计及制作、小小科学家生态植物园、空军国防后备人才培养,教体结合新模式——网球、足球、篮球、健美操等项目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探索创新教学特色。承传南山中学“精活实兼容,知能情并进”教学传统,探索“问题中心、主动学习、创新驱动”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良好氛围,着力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意志力、合作意识和首创精神。

    “学术探究类”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法,注重学思结合,讲练结合,使其成为“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确定”三位一体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创新技能类”课程教学中,常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与创新潜能等实际情况来设置动手任务。例如,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根据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为学校的所有树木挂上“身份证”,为“园林校园”增添了科学色彩。

    基础必修课程突出“快节奏,大容量、小密度,少干扰”的特点,同时还积极开设校本阅读课、书法练习课、心理健康课,逻辑训练课,培养能力、拓展视野、理顺情绪、激活思维。专修拓展型课程突出“超前性、钻研性、高难度、自主性”,如以数理化生学科奥赛为主体的拓展课程,相当部分内容是学科大学阶段课程。

    丰富德育内涵。一是开展责任教育,营造情景,培育责任情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其责任需求,着眼课堂教学,寓责任教育于教学之中,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重视责任践履。通过良好的责任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健全的人格、涵养达观的心态、养成健康的心理,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国庆节、中秋节、班主任节、重阳节、劳动节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活动,积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感恩教师、感恩亲人、感恩祖国高尚情感。三是开展礼仪教育,重点围绕“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开展,大力弘扬“讲文明、重礼仪”传统美德。四是开展自治教育,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开展班级自治、宿舍自治、活动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自主管理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发展意识。五是开展励志教育,通过励志演讲、主题班会、歌唱比赛、黑板报、手抄报评比赛等系列活动,丰富实化励志教育的内涵。

    构建完善施教模式。整体安排,前两年以校内专修为主,由学校根据计划要求配置相应的通识课程及授课教师,借助绵阳科技城驻地大专院校有利资源,在高校、科研院所导师指导下进行选课学习。第三学年以导师指导下的专业专修为主,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或教练)、德育导师和成长规划导师,进行全程性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保证每位学生享受个性化培养条件及研究性学习尝试。

    学期常规安排,白天进行基础必修课程和部分专修拓展型课程,晚自习上专修拓展型课程和部分选修研究型课程,假期进行选修研究型课程和辅修活动型课程。

    近几年寒暑假,开办了“南山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夏令营”。邀请自然科学、人文领域、国际英特儿教育项目等专家,以及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教授和一批优秀校友前来讲学,进行项目孵化、学科学法指导、分组科学探究、学科竞赛、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技术设计与制作等活动,学生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部队、高校、科研院所,极大丰富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形式和内涵。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采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综合评价方式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的成长档案。注重运用发展性评价理念,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使评价成为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的教育过程。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管理等领域中的杰出者,一般来说,他们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素质特征。学校学术委员会牵头制定拔尖创新人才细化的考核量表。共分三大类16小项。一是知识结构类,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基本知识、学科基本技能,学科特长知识、学科特长技能五个小类。二是能力结构类,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综合知识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多维思考能力,获取知识能力,选择沟通能力等六个小类。三是品质结构类,包括独立性、探索性、坚韧性、自控性、合作性等五个小类。每一小类细化若干考察项目,每一项目分A1、A2、B1、B2、C五个等级。按照5个C等级累计1个B2等级,5个B2等级累计1个B1等级的原则,依此类推,最后计算出学生的综合等级。学校定期进行检测,同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别适时适度调整考核标准。

    学校对教师加强过程激励,完善终端考核。担任项目课程教师与学校签订目标质量责任书,其课时乘以合理系数,在学校各类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时,都有合理倾斜,确保高投入、高待遇、高质量。同时加大完善终端奖励和倒扣机制,未完成相应任务,在终端考核中实行倒扣机制。

    落实项目保障机制。自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启动以来,学校累计投资近300万元,完善设施设备,开发课程资源,新建了图书馆、网球场、实验楼、信息大楼,成立了艺术中心、健身中心、创新实践中心、心理辅导站,还充分利用绵阳科技城的资源优势,新建4个校外实践基地。对接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享图书馆和6个专业高端实验室,为拔尖创新项目开展创造了可靠的物质条件。

    近几年,学校逐步完善建立了以专职教练(导师)为主体、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为辅助的校内配套师资团队,积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聘请川内外大学教授、中物院院士、“827”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定期到校授课、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开展个别辅导、培训师资等。

    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宣传工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高中学校、社会和家长沟通、配合,营造出了共教共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通过南山官网或平面媒体发布,交流共享。2012年10月,学校参加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家组四川专题调研会,提交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工作汇报材料,受到领导与专家的充分肯定。

    成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

    奥赛直荐,出类拔萃。数、理、化、生、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2011-2013年共有110人次荣获国家一等奖,35人进入冬令营(12人获金牌,15人获银牌,8人获铜牌),10人进入国家队,奥赛成绩居全省前茅;通过奥赛保送全国一流名牌大学105人,其中保送北大、清华共21人,居全省前茅。2013年学校再获清华、北大直荐资格,2人获得清华、北大校长实名制推荐。哈工大、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确定南山中学为优质生源基地,截至2013年12月,被全国70余所“985”、“211”工程大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或“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2014年7月29日,第31届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总决赛在深圳结束,南山学子技冠群雄,领军全川,一举夺得四枚金牌(四川队共获得5枚金牌),高二学生陈宇、李同良、余欣健、李诗懿等4名同学被清华大学现场录取。化学奥赛2人通过清华大学夏令营选拔,成功签约。生物学奥赛勇夺全省第二,2人进入冬令营,8人获得一等奖。

    助推高考,脱颖而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校高考业绩,2011年应届生郭修武勇夺四川省文科之冠,2012年应届生杨博涵勇夺绵阳市高考之冠,2014年蒋雨迪以高分夺得四川省文科第二名佳绩。

    南山毕业的学子廖威栋获得2014届复旦大学十大毕业生之星,大学四年成绩优异,全面发展,在求职季中所投11家全球各行业尖端公司中获得9家公司的聘用,申请中的9所著名高校获得7所尖端高校的录取,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

    军地合作,成绩斐然。探索国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11所著名高等军事院校签订了优秀生源基地协议。近年来,学校高三应届学生连年被军事院校及普通高校国防生专业录取的人数居西南地区首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