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的“现代样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苏华

    近年来,四川现代教育集团立足四川、辐射西部、服务全国,依靠德阳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平台和体制机制优势,改革创新办学思路,坚持集团化办学、标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鲜活的“现代样本”。

    向上向下延伸培养层次。利用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在抓好中、高职教育的同时,向上向下延伸职业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抓好幼儿职业启蒙,德阳外国语学校幼儿园开展系列体验教育活动,把课堂扩展到工厂车间,请各类职业人士给孩子们讲职业故事,编写园本教材《从课堂走向社会——职业启蒙》,使幼儿对职业形成良好认知。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引入初等职业教育内容,德阳外国语学校、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教育实验,推动职业学校向基础教育学校开放课程和实训资源,组织开展基础木工、电工技术等特色技能课,宣传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引导学生形成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集团还与重点高校和央企合作,积极创办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与中、高职衔接贯通,形成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

    职前职后拓展服务对象。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持续成长和终身学习,集团不仅有基础教育、中职教育,还专门成立一个创新就业培训中心和一个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利用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两个平台,大力开展以特种作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职前职后培训,面向各类在职人员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开展扶贫开发、实用技术推广等优质就业创业服务,使集团不仅成为技能型人才学历教育的平台,更发挥了继续教育的作用。

    家住成都彭州九尺镇的范女士,原本只是普通农民,以打工和务农为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在集团创新就业培训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范女士有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开始发展养殖业,还把种菜、种粮和肉牛、奶牛养殖结合起来,卖不完的粮食和蔬菜用于饲养,而产生的牛粪则用来沤制有机农家肥,实现了绿色循环,家庭收入有了显著增加。

    对内对外促进开放沟通。集团认真研究技术技能型人才学习、成长和就业、成才规律,从对内、对外两个方向,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一是对内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推动中高职衔接,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口升学、系统化培养。二是对外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实训,实现专业与岗位、教学与生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毕业证与资格证的对接,与中国新兴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等企业合作,投资5亿元,共建蜀徽大酒店和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16个实训基地。三是坚持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形成动态化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的机制,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口就业,可持续发展。如西昌职校、会理职校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攀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能源矿产、旅游管理等核心专业群;中江职校、黄许职校围绕德阳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的需要,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电气等核心专业群。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深入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2009年以来,集团坚持职教扶贫理念,投资11亿多元,先后在凉山州会理县和西昌市举办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并且正积极筹备一所高职学院,为凉山州民族地区孩子打造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学习、生活、实训环境,形成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构建了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还积极参加四川省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彝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培养“9+3”项目学生450多名。近5年来,凉山州两校与1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50余家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班,培养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3万多人,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生活费达3000多万元,帮助数万名适龄青年掌握了一技之长。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