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爱农 为农服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刘赟强

    在中国农业大学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因为学农、爱农而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社团,并利用寒暑假走进农村开展社会实践,而当他们要离开学校时,那颗服务三农的理想种子已悄然在心里扎根。成立于20年前的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简称农研会),已经成为中国农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成才基地。

    以朴素情感相连

    该校动科学院草业101班的学生王立萍谈到为什么加入农研会时说,这是偶然的选择,却也是必然的归属。“当我离开黄土高原踏进农大卸下行李,我并不明白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那养育我20年的故乡,那恬静的乡村生活记忆,都无法抹去、更无法替代。”于是,在选择加入社团时,她填写了印有“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报名单。在农研会,许多学生都像王立萍一样,对农村、农民、农业怀有朴素的情感

    互不相识的学生聚在一起,利用晚上课余时间一起唱歌、跑步、交流,很快就熟悉起来,农研会的学生把这种夜间交流称之为“神州夜航”,这一活动的宗旨是“野蛮体魄,文明精神”。许多会员都忘不了参加“神州夜航”的情景。王立萍说:“在我们感到迷茫时,是农研会的学长与学姐引领我们穿越一个又一个惶惑和失落。在这里我们找回自信,找回友情,找回乐趣。”而王立萍笔下的学长、农研会前任社长魏鹏兴同样对在操场上的彻夜畅谈记忆深刻,“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的观点表达出来。我们一直谈到天亮还意犹未尽。”

    用农业视角切入

    为了增强学生社团的学习氛围,农研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他们成立了学习小组,老会员带着新会员一起晨读、自习、听讲座,培养新会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设立了“老会员读书奖”,由农研会老会员孙亚清出资,鼓励会员广泛深入阅读、提高会员素质、推动理论型社团建设;他们开展“求索园地”座谈,社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观点,对社会现象尤其是“三农”问题热切关注;他们还组织“三农视角”系列讲座,校长柯炳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等多名“三农”问题专家与学者都曾做客“三农视角”。

    学习理论的同时,农研会不忘积极实践,加深认识的同时也能切实为农村做些实事。一直以来,农研会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的社会实践中主要参与力量。在近20年的寒暑假里,共组织近4000名大学生走入农村,利用农大的科技优势以及信息资源为农服务。这些学生足迹遍布祖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在河南兰考等多个地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拓家乡农业远景

    在这些社会实践中,最用影响力的当数1998年开始的“我为家乡送信息”活动。每年农研会都要给全国各地发放科技资料近5000册,农研会自主编辑的《三农之友》报6000余份,各种科技光盘200余张,优良品种数十斤到数百斤不等。这项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实践活动,每年都有四五百人参与,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寒假社会实践的主要部分,并得到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积极响应。

    “走访中,我们给村民赠送了从学校带来的蔬菜种子和有关农业科技的书籍,还了解了当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状况。”去年寒假,农研会会员曾妮妮带着她的几位同学来到自己的家乡柳州,在当地农村开展调研和支教等活动。队员们来到当地石坪镇小学,开展了薪火相传课、乡土课程课以及理想启蒙课,“孩子表现出的敏捷思维以及热情让我们开心不已,孩子对我们带去的《乡村少儿》杂志也十分好奇和喜欢,遗憾的是没有多带去一些。”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们还带着孩子一起唱歌、做手工、看电影《狮子王》、给父母写信等,对孩子进行知识、理想、感恩等方面引导。

    “曾经啊,我们是那样的懵懂;后来啊,我们渐渐长大;如今啊,我们继续成长;将来啊,我们要投身三农。”农研会现任会长周洋说,假如再回到懵懂的大一,面对多彩缤纷的社团宣传单,相信每个农研人仍然会坚定地选择写着“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那一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