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不是修修补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仅仅是停留在对农村薄弱学校修修补补的阶段,造成改造后的农村薄弱学校离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仍有一定的距离。

    ■白亮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从2010年至2013年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资金656.8亿元。从2014年开始,国家将在未来5年每年投入350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使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批农村薄弱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改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缺乏科学规划造成资源浪费

    笔者在中西部很多地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过程中,缺乏对县域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确定改造的农村薄弱学校没有经过前瞻性论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应该是一种基于当地地理生态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变动趋势等要素的教育规划,需要对学校的布点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不能仅仅以农村学校校舍条件、硬件设施作为确定改造学校的刚性标准。

    很多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都是在“普九”时期修建起来的村小,存在学校分布不合理、管理运行成本高、质量和效益难以保证等问题。如果现在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依然是在“一村一校”学校布局基础上的缺乏长远规划的随意行为,那么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教育资源的浪费就不可避免。

    缺乏系统思维无法提升整体实力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重点仍是硬件设施改善,然而农村薄弱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优秀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低下。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必须确立系统变革的思维,让学校内部的变革主体同外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薄弱学校改造必须是结合学校发展各方力量的系统变革,不但要注重有形的基础设施改善,同时更要考虑师资队伍建设和无形的管理制度保障。薄弱学校的改造不能一蹴而就,应该用系统变革的方法,建立一种新型的协调机制,调控各个主体间的结构和关系,减少改造阻力,促进不同主体间力量的整合。

    缺乏评估监测影响改造效果

    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由于前期缺乏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思想,仅仅是停留在对农村薄弱学校修修补补的阶段,造成改造后的农村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教育装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依然滞后,离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有一定的距离。基于此,在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首先要尝试制定适合不同地区情况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的硬软件建设、各种生活保障设施、教育装备作出量化的、详细的规定。其次,应在管理中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家长参与、社会协调的教育创新治理模式,建立“教育咨询委员会”监测系统,合理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以实现对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有效监控和评估。(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