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那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南通大学大三学生杨晓雷始终忘不了大山里那一双双渴望学习的眼睛。他不仅自己在家乡组织暑期兴趣辅导班,还把大学同学带到山区支教,为山里孩子带去山外的风景,燃起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范苏 吕新颖 孙静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人,我深知其中的不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家乡的侗族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轻松些。”来自广西的侗族小伙杨晓雷说到这些时腼腆地笑着。

    杨晓雷,江苏南通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大三学生,在今年暑假,他与同学参加了为期14天的广西三江县知了小学支教活动。

    侗乡孩子的第一个暑期兴趣班

    大山里有最美的风景,还有一双双渴望学习的眼睛,遗憾的是,却没有与之相配的学习条件。坐落在云贵高原东南角的广西三江县知了小学,仅有6名教师,而他们却担负着小学6个年级以及一个学前班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

    2012年暑假,刚刚结束高考的杨晓雷并没有选择放松自己,而是自己创办了知了小学有史以来第一个暑期兴趣辅导班。他比谁都清楚,“大学生”这个称呼在寨子里不仅是一种荣誉,还代表着一种责任。

    辅导班的创办过程并不顺利,作为寨子里第三个走出大山的准大学生,杨晓雷迫切需要同行者,可是去哪里找人呢?他想到了村里的其他两名大学生,并说服他们与自己一起创办暑期兴趣辅导班。迈出了第一步,杨晓雷有了信心和勇气。向校长借教室、借教学设备,又忙着在寨子里宣传。待一切尘埃落定,杨晓雷深深舒了口气:“感觉就像打了一场仗似的,很累,但是很开心!”

    由于师资不足,平时孩子们在学校只能学习一些语文、数学等必修科目,因此杨晓雷决定在辅导班用音乐和美术给他们打开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门。“一开始孩子们其实蛮不开心的,因为暑假还要上学,但是没过几天,就一个比一个积极,最后几天甚至在我们之前就早早到了教室。”杨晓雷对孩子们的变化很欣慰。

    不希望家乡永远背负贫困标签

    收到南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杨晓雷心里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大学四年的费用对他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杨晓雷的家乡——广西三江县知了村,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山区的土地又贫瘠,家家户户的庄稼只够自家人裹腹。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青壮年只能丢下老弱妇孺,出山务工。 

    随通知书一起寄到大山里的还有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资料,从中杨晓雷发现了“伯藜助学金”——这是由新加坡著名实业家陶欣伯创办的,用于资助家庭贫困却志存高远的在校大学生。入学后,凭借优异的成绩,杨晓雷申请到了伯藜助学金,加入了伯藜学社。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杨晓雷很快融入到大学集体,但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件事放不下——家乡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的家乡给了我很多,我不希望它永远背负着贫穷的标签,也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像我们的祖辈一样,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不知道生活除了种地还有其他的意义”。

    大一下学期在商量讨论伯藜学社年度工作计划的时候,杨晓雷就提出了帮扶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方案,方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学社小伙伴们通过义卖募捐、勤工助学等方式筹集了善款2855元,他们用这笔钱购买各类学习用品送到知了小学里每个学生手中。这一切无疑给了杨晓雷很大的鼓舞,然而他想做的绝不只是这些,他还想带着同学亲赴山村支教,给知了小学的孩子带去榜样。

    给家乡孩子带去山外的风景

    今年暑假,伯藜助学基金会的一份暑期社会实践文件,让杨晓雷看到了给家乡孩子带去山外风景的希望,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知了小学支教的想法跟学社的伙伴们说了一下,大家听了很激动,都愿意和他一起试一试,这个他精心酝酿了两年的项目最终通过了。

    寨里人的热情是杨晓雷没有想到的,在他们来到村子的当天下午,村里的大喇叭就将消息送到了寨子的各个角落,从此他们的住宿地——杨晓雷的家里就没有断过人,村民和孩子不管出来做什么事,总要绕到杨晓雷的家里去转转。村民们会热情地拉着大学生的手聊起家常,孩子们喜欢拉着他们的衣角跑东跑西,问这问那。

    支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山区里每顿饭都要自己去山上挖菜、4个大男生挤在一张单人床上、平均每天十几节课,预期招收50名学生变成了最终的109名……但是,没有人放弃。即使1个班变成了3个班,5名“老师”,7门课程,从写作到物理实验,从外语到医疗与卫生,所有的人都在默默地坚持着。

    短短的两周,从被调皮的孩子气得掉眼泪,到最后这个孩子哭着拽着不让她走;从和村里老人完全没办法交流,到只从神情动作就能理解他们的意思;从一开始对山区老师的尊重和陌生,到最后一晚酣畅淋漓的彻夜长谈。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扎根了。

    “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大山的外面,还有很多人在关心着他们。”杨晓雷把自己的行为看得很简单。然而也正是这份简单,燃起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