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成了热门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陈印昌)“高考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早文理分科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这是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想政治课师生沙龙上的主题讨论。这样的师生沙龙在该学院已经开展近5年。

    师生沙龙只是该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针对以往思政课内容枯燥、教学手段传统、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该校思政教学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思政课一改“门庭冷落”的状况,成为大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

    师生沙龙就是改变的开始。老师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抽签方式决定讨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与全班分享讨论结果。发起人之一帅瑞芳老师说:“创办这个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

    课堂辩论是张明德老师的得意之作。张明德坚持开展课堂微辩论已有七八年了。他说:“原先担心学生对辩论的兴趣不大,事实证明我们该给学生更多的信任和鼓励,他们总能给我们比期望更好的表现。”

    如果说师生沙龙和课堂辩论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社会调研环节则是让学生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学生低碳生活调查、大学生网购调查、大学生就业观调研、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研……一个个鲜活而有意义的选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

    贴近学生的课程设计消除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感和距离感。思政教师们的情感投入则带动了课堂氛围、增进了师生关系。教师们利用晚上、周末甚至假期设计课程、参与活动、走进学生生活。

    “以往的思政课,老师常常照本宣科,单纯说教太多,我们真心喜欢这种新颖的上课方式,点赞!”该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杨杰说。

    “其实真的很早就想跟您说,上您的课真是种享受。”这是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给帅瑞芳老师发来的短信。这样的短信,帅瑞芳收到了很多。

    孙音音老师年近退休,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和学生们讨论交流。“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可或缺。”孙音音说,“当学生告诉我他们发现思政课可以拓宽他们心灵的容量时,我就知足了。”

    “思想淘宝”是思政部教师们建立的一个微信订阅号,这里汇集了课程章节知识点、课堂教学案例、美文赏析等材料,实现了师生的实时互动。

    为创新教学改革,思政部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逐渐探索出一系列“微化”教学模式。“课堂微辩论”和“微时评321”追踪热点、参与面广、简短有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老师点评也是“微言大义”。

    这种“微化”教学尝试还延伸到了社会实践环节。思政部与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合作发起了“理工好故事”征集,基于此延伸出一系列微访谈、微电影等新的实践教学手段,展现了立体的教学育人氛围。而日益红火的“微公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较大关注,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亮点。

    “思政课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帅瑞芳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