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精业育英才 仁爱济世担使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泸州医学院留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2010年,泸州医学院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成立。

学校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
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各2次。

2004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四川省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至今已成功4例。

     在祖国西部大地,川滇黔渝接合部,长沱两江交汇处,镶嵌着一颗璀璨明珠——中国酒城泸州。这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63年前,泸州医学院就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热土上艰苦创建。

    六十三载栉风沐雨,砥砺歌行。1951年,在西南行政区卫生部长的提议下,留德博士房师亮、张祖德等一大批优秀专家扎根泸州,创立了泸州医学院的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学校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63年,原重庆医专、成都医专撤销编制,教师学生并入我校;1978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001年起先后与兄弟院校开始联合培养博士和中医师承博士;2003年开始学历留学生教育

    六十三载励精图治,晖光日新。承载着历代泸医人的求实进取,泸州医学院在改革奋进中崛起,在开放融合中壮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成为了四川省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川滇黔渝四省市接合部省级医疗卫生中心。

    六十三载薪火相传,桃李芬芳。63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10万余人,他们有的进入学术殿堂勇攀高峰,有的步入领导岗位勤政为民,有的驰骋商海成绩斐然,而更多的则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目前川渝两地医疗卫生骨干中约40%是泸医校友,他们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为四川、西部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社会的巨大变革,赐予了学校拓展事业的良机;历代人的艰苦创业,铸就了学校今日的辉煌。作为一所有着深厚积淀和优良传统的高等医学院校,泸州医学院正带着历史的沧桑,激情涌动、活力勃发、生机盎然。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学科专业特色突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的集中体现。在63年的办学历程中,泸州医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形成了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医学、理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25个普教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麻醉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为国家特色专业,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为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现有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授权点4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并已获准列入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学校按照“合理布局、夯实基础、增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以省部级重点学科为牵引,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培育形成了肿瘤基础与转化医学、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三大特色优势学科群,在乳腺癌的病理机制、肿瘤的分子影像学诊断和肿瘤放射治疗、高血压离子通道以及中西医结合慢性肾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时,学校坚持医法融合,是国内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具有法学专业、省级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医学与法学》学术期刊和司法鉴定中心“四位一体”学科专业特色的医学院校,走出了一条医事法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近年来,泸州医学院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近两届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地方高校首批“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四年蝉联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各2次;在2013年国家执业资格考试中,各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3—22.4个百分点。学校招生就业形势喜人,生源质量好,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从1993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并率先在四川省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项目试点工作。毕业研究生一直保持全部就业。近五年,在校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400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科学研究蒸蒸日上

    科技创新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近年来,泸州医学院坚持“科技兴校”战略,以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为抓手,以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科技发展之路。目前,学校有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科技平台,以及四川省科技条件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厅级学术创新团队4个。学校是“四川2011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针对四川省主要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开展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生物治疗和药物研发,进行临床治疗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努力构筑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高地。

    通过不懈努力,2009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全国医药卫生行业最高科技奖之一——中华医学科技二、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学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I、ISTP三大检索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文章达35分,发表于《Nature Reviews Cancer》。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结合,先后与60余家单位开展校地、校校、校企、校院合作,在道地药材、医疗器械、保健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2012年,学校与四川杏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授权专利共同开发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目前,给氧吸痰管、自动排气输液器等10余个品种已成为市场畅销产品,一年建成以护理产品为特色的生产企业,当年产值达两千万元。泸州医学院大学科技园作为四川第二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四川乃至全国大学科技园中为数不多的以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研发为重点,养老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入驻企业30余家。

    以能力建设为重点

    师资队伍素质优良

    泸州医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以促进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学校先后多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及多个配套文件,人才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学校及三所直属附属医院有在编职工3277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0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095人。拥有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近300人,并聘有邱蔚六、樊代明等一大批两院院士、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同时,学校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先后出台《泸州医学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泸州医学院关于报考博士研究生规定》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励政策,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学校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运行机制和良好氛围正逐渐形成。

    以传承创新为灵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