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察师生要成为学校中有意义的“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提到办学特色,我们总会想到学校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那么,我们如何辨认学校历史、如何汲取营养或获得教训,如何传承学校的历史精神?恐怕一味单向度地寻找“成就和辉煌”回避失败,也是不客观的。

    在我看来,学校中的师生首先是“历史学者”。管理者整理历史,教师、学生知晓和接续历史。历史是“活”的,它不仅是陈迹于校史馆的古董和荣耀,而且是照耀在现实中的“活生生的生活”。

    学校中的师生是“社会学者”。此处的“社会学者”,更多意味着“意义追问者”。学校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我们无法营造一个冰清玉洁、通体透明、与世隔绝的校园,要承认学校是一个社会,也会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纠结和矛盾。校园中的每个人需要追问反思这个“学校社会”肌体是否健康?生态环境是否“绿色”?校园中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依据社会秩序和规则行事?也就是说,用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自己生存的环境,做一个清醒的意义追问者,才能自觉地去除甚至对抗那些借着教育名义实施的不友好行为。

    学校中的师生是校园中的“行走者”。每个生活在学校里的人,都是现实主义者,是教育的参与者和改革者。每所学校根据其文化特征,各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我想,其核心指向是“人”的生命本质,那些“积极”“乐观”“包容”“平等”等意义性的词汇不应被忽视。校园中行走的人,是有智慧的,要成为有爱心、能合作的人。校园中行走的人,是有勇气的。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每位教师、学生都会遭遇困难,那些一地鸡毛、一团乱麻的事,不仅在自己的“小宇宙”心灵中翻滚汹涌,也在与同学、与同事、与领导、与家长的关系中冲撞奔腾。做有勇气的人,显得特别重要。学校的存在意义,可以使人获得勇气和内心强大的。

    当然,做一个校园中的意义“表达者”也是题中之义。有一所学校每年举办学生的“梦工厂节”,学生社团可以尽情展示,不限形式和主题。这项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狂欢节,有些学生用一整年的时间经营自己的社团,在过程的精彩中追求最后展示的精彩,这真是“梦工厂”的绽放。这些不是形式上的表演,而是真实生命在校园生活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教师也是一样,不是迎合检查“精心梳妆打扮”的某一节“好课”,而是踏踏实实流淌在日常生活中每一节课的意义追求,与学生每一次谈话中的意义表述。这种“意义表达”,可以是诗意的,因为你本身是一个诗意的人;也可以是理性的,因为你本身是一个理智的人。但共同的前提是“真诚”。这个“意义表达”,不是空洞的说教训令,是自己用行动实践诠释意义,用哲学精神建构意义。

    最后,校园中的师生要做好“理想主义者”。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在何处?未来是什么样子?优秀的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探索中本身就昭示着一种教育理想主义精神。比如,校园志愿服务,有些学校做成局部性质的“样板工程”展示,有些学校借着志愿服务的名头做着管理学生的“实事”,有些学校管理者会选择特定空间、特定时间,来一次“志愿服务的表演”,那是领导来检查时的政绩“叙事”。但是,我也见过一些学校,将志愿服务学生的行为日常化,许多看似上不了台面甚至是“幕后工作”,但这才是真正的志愿精神。这些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去除功利心的志愿奉献精神,“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这种和分数无关、与名利无关、与政绩无关的事儿,彰显了教育情怀和育人本质,让师生成为真正的校园的“理想主义者”。

    置身于校园中的每个人,本身就是文化的建造者和言说者,是构成环境和构筑家园的一部分。师生成为学校中有意义的“人”,都能确立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身份,并且在校园教育实践中知行合一,这样的学校和教育值得给予热烈的掌声。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党支部书记、特级教师,北京市豆各庄中学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征 稿     下一篇:减负不如增趣 □ 胥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