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章炳麟:大师“太炎先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章炳麟(1869-1936),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号太炎,世人称之为“太炎先生”。代表作《国故论衡》《章太炎医论》《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1890年,他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兼向黄以周、高学治、谭献等著名学者问学,深造7年。甲午战争后,“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章炳麟开始涉足西学,觅取“学理”。戊戌政变后,因参加维新运动遭通缉,章炳麟逃到台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到了20世纪30年代,章炳麟为“阐扬国故,复兴国学”,在江苏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讲学是章炳麟人生重要的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一笔,社会影响颇大。章炳麟通过讲学,鼓动革命,宣传国学,教育人民。他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曾发表演说,谈及“平生的历史与近日办事的方法”,认为最紧要的是: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章炳麟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之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有头脑有脸面的人,那爱国爱种之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他认为“古事古迹,都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

    章炳麟后来将讲习所迁至苏州锦帆路,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这时,章炳麟的学术又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章炳麟还精通医学,著有《霍乱论》《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曾有人问章炳麟:“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章炳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非常有个性。他嗜烟,给学生讲课时,常常一手拿粉笔,另一只手拿烟卷。有时讲到精彩处,拿着烟卷便往黑板上板书,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章炳麟满腹经纶,想听他课的人太多,每次上课都会有五六个弟子陪同。更绝的是,有次在北京讲学,当时北京各大学的主任教授如吴承仕等,都侍奉在章炳麟的左右作陪,有专门板书的,有专门倒茶水的。章炳麟国语不太好,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此情此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威望不得了。

    不过章炳麟的“狂”在当时也是很出名的。他被邀讲学,每次开口总是先来一句:“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如果没有这后半句的自谦自抑,简直让人难以接受。可是,听过课的学生也都心悦诚服,老头子的学问真不是吹的。的确如此,他惯常的“狂”丝毫不影响他受众人敬仰的状态——这可能也是章炳麟狂得有资本的缘故。

    章炳麟对学生一向爱护有加,对学生爱国运动更深表同情。每当有请愿学生经过苏州时,他就派代表慰劳,并嘱县长馈食。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战、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是洞察秋毫的。

    章门弟子众多,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于章炳麟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当年27岁的胡适独树一帜,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多沿袭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下卷“诸子学”诸篇的观点。胡适实为章炳麟中年以前学术衣钵的继承者。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