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察未来教育之我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知从何时起,“未来教育”成为一个热词,尤其成为各种教育论坛、沙龙、研讨会的主题。有校长发表观点,认为未来教育包括未来教室、未来实验室、未来空间,还有未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落实到课堂上,他们往往认为未来的课堂包括教师、学生、课程、方法手段。

    我不禁思考:如果说这是未来的课堂要素,现在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我又听一位高校管理者谈及,未来教学要更加注重人本性、生态性、智能性、互动性、混合性与开放性等。我认为,研究未来是最机智、最智慧的选择,未来是当下人到不了的地方,我们给未来指方向、定调调,是最保险、最少成本的事情。而对当下的研究,却是货真价实的,说的话、作出的判断很快就会被验证,相应的风险也会很大。

    现在,我们还会经常听到一个时髦的说法叫“未来已来”,说得很诗意、很诗性。已来,还是未来?已来了,成为现实,不就是当下了吗?

    我们确实要认真思考,未来是什么?

    未来是远远的一道光亮,是我们无论如何到不了的那个地方。就像我们的先人,在他们那个时代,怎么能料到他们的后人,即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100年前的杜威,能料到今天的课堂发生的变化吗?知道人工智能、信息化如此冲击教学吗?50年前、20年前,我们能料到网购、移动支付、快递等如此改变人们的生活、交友方式吗?谁又能预料到这些方式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的教育、校园和师生?未来可谓变幻莫测。

    “未来已来”,某种程度上不是未来教育的话题,而应该是现实教育的话题。形势变化得很快,我们要适应当下的这种变化,多研究一些实在的现实问题。现实是严肃、严谨、严峻的,需要我们务实。

    研究未来,当下是要务实的研究,少一点随意性。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面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皆有所得。所谓“所得”即“感悟”,不沉浸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中,不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融为一体,休戚与共,何来“感悟”?

    谈未来从来不会回避现实。其实,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到位、越来越深刻,早已认识到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早已认识到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所谓农业,即慢,要学会等待四季、等待阳光月光、等待和风细雨、等待风雨雷电,不能像工业那样过多追求高速度、高效益、立竿见影。可是,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有些校长仍然我行我素。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应该落实在校园里、课堂上、课程中。在课堂教学日益高效率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提出要让教师上几节“慢课”,让他们与学生一起真正体验教育是“慢”的艺术,真正体验在风景里徜徉的乐趣。我们如果打个比喻,教学可以是讲究速度的高铁,可以是一丝不苟的现代化车间的流水线,但是不妨也有几个片刻,哪怕几个瞬间,成为有风景的地方,成为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走、停停、坐坐,悠闲自在地欣赏、品味风景的地方。把握了现在,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正如人们在山头走路,从这个山头望到那个山头,我知道走哪条路;这条路、那条路,有的通向这个山头,有的通不了那个山头,因为我去过。我所望过去的山头,是我的过去。假如,我没有到过那个山头,这个山头对我来说即是未来。

    在研究未来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历史和现在。因为它们是与未来密切相关、交织在一起的。同样,我们在研究当下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想到未来那道光亮已经朝我们射过来了,绚丽夺目,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这道光亮看作未来本身,那只是梦想。

    (作者系江苏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