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观察机制创新实现教育“四回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针对教育投入不足、管理低效、师资队伍不稳等突出问题,湖北省通城县通过构建新机制,实现教育“四个回归”。

    建立教育投入政府托底机制。实行教育支出兜底,即债务全还、工资经费全拨、基础设施建设全包,对30多所负债学校债务进行审计,全额接管,制订偿还计划;制订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年规划,所有项目建设、维修改造统一投入,按计划分年度实施;学校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教师工资、各项津补贴、年度绩效奖均到个人账户。

    组建县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实行“校财县管”。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收费及支出纳入中心统一核算、统一调度,支出权在学校,中心负责审核把关、统一记账。凡不符合规定的津补贴、非中标单位采购支出等一律不入账。通过财务核算报账流程的再造引发“链式反应”,带动全系统人财物管理的全面规范。

    建立服务社会统一采购机制。现有公办学校所属幼儿园与原学校分离,实行单独办园、独立核算,统一由乡镇教育党总支管理。对高中学校的超市、食堂、学生公寓等后勤服务公开招投标,引入社会资本管理。核定人员编制,对近300名在编不在岗教师要求全部回岗或规范办理离岗、解聘手续。去行政化,严禁超职数配备管理人员,实行乡镇教育总支书记到中心学校任课制度,各学校校长带课,撤并的管理岗位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建立考评机制,根据期末素质教育成果、学校安全、日常管理等完成情况,结合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测评情况,综合评定学校等次。

    随着新机制的构建,通城教育实现了“四个回归”:

    资金回归“改善办学条件”的本计。改革后,教育资金投入得到保障,教育资源逐步优化。酝酿十几年的县实验小学搬迁工程已完工,新校区新增6200个学位,“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过去15年未投入基建的县一中3栋高标准教学楼、1栋标准化食堂、4栋学生公寓已建成启用,6个民办教育项目签约,教育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得以改善。

    教师回归“潜心教书育人”的本位。改革后学校不用为钱操心,摆正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学校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凭教学质量、工作业绩定绩效,弥补了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错位现状,使得校长安心办学、教师尽心教学。

    学校回归“从严治校治教”的本色。严肃管理风纪,清理吃空饷教师41人,清退临时人员221人。坚持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配套出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规范津补贴发放项目和标准,通过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实现对全县学校财务收支全过程把关监管。

    教育回归“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旨。足额保障教育投入,学校支出“开前门、堵后门”,教育公益性得以彰显。实行幼儿园与原小学分离办园,幼教“小学化”倾向得到纠正。沙堆镇中心幼儿园原来与小学一起办学,经费经常被小学挤占,独立办园后投入100多万元进行标准化改造,幼儿园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更符合幼教规律。改革让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教育教学、财务管理各归其位,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