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彰显活力 师能提升牵引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创办于1947年,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学校坚持“德塑人生,技行天下”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和“以制造业为主”的专业特色,是全国14个综合性实训大基地之一的牵头学校,5个国家和3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2012年6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两所“国重”(原重庆市松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原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和一所“省重”(原重庆市永川工商学校)合并成立新的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三个校区,有两个在农村,农村校区教师急于进城,造成队伍情绪不稳;教师数量较大,团队作业能力不足,如何凝聚人心,形成发展合力?如何提升师资水平和能力?这些问题,成为困扰新学校内涵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

    “师资是支撑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只有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能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校长谈若凡说。示范校建设两年多来,学校主动服务重庆和永川经济建设快速稳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4个重点专业和一个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市场调研,把握人才需求状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力保障。其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领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新学校开展工作的主旋律。

    聚沙成塔

    师资整合,一“发”牵而全“身”动

    由于三校整合时间短,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面对学校进行的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和教师工作岗位的适当调整,显得有些浮躁和思想情绪不稳定。对此,学校组织教师们学习讨论,以学校兴衰为己任,激发教师主人翁精神,并在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修订了《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5),进一步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主要措施。通过讨论交流,广大教师意识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不但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制定规划很重要。规划要通盘考虑学校现状与未来发展,考虑专业设置和适应性调整,考虑教师发展的层次和阶段,考虑核心教师与普通教师怎样组建团队等。”学校副校长王平介绍,“我们的规划是根据教师的实际制订的,让他们通过学校培养和自身的努力,‘跳一跳’就能够达到目标。”

    厘清了教师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组建教师项目团队就成了当务之急。学校通过自愿申报、部门推荐、单位评审等方式,确定了校、区、市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名单,按“提升老教师,培养新教师”的原则,以专业部、教研组为单位,以示范建设项目各子项目为重点,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组建了教学工作项目教师团队。每个教师团队在两年时间内分阶段完成相应研究任务、教学任务、总结推广任务。

    为保障目标任务的按期完成,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教务处、生产实习处和教科室层层落实。示范校项目办负责结合教师实际,制定培训规划及考核办法,把教师培训情况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调动了教师参加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和学校拓展培训项目的积极性。

    “考核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是两条硬杠子。”王平副校长介绍,“教学态度好不好,要由学生说了算,要由教学检查说了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改变要同步进行,要追求教学质量。对教学态度不佳,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要进行跟踪帮助和指导,甚至要敢于教育处理。把专业部和教研组管理评价教师的权利适当放大,并实行委员会评价制度。专业部和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把参与情况、参与成效直接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

    师资融合,因势利导的教育管理,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师资负担成为了师资资源。”看到教师们安心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压力,人人有责任,学校党委书记凌基银十分欣慰,有感而发。

    师能提升

    “纵向发展,横向带动”,形成阶梯培养长效机制

    近年来,学校制定了《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围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教师技能培养、教学质量评价,分层次、有目标地大力开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加快教师研究生学历提升,实施教师全员通识培训,积极开展企业实践,通过实施具体项目,组建教师工作团队,把项目培训、项目实施结合起来,让教师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增强职业道德,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培训必须要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没有具体任务的培训,一般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没有核心专业教师带领的培训,也是一盘散沙。要按示范校建设子项目的具体任务,组建一个又一个专业核心团队,围绕项目开展教师培训,做到为用而学,学用合一。教师培养采用纵横结合方式。针对教师而言,通过培训项目实施,教师个人得到纵向成长;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弱,以重点专业队伍建设带动全校队伍提升,形成横向带动格局。”王平如是说。

    分层次培养教师。学校依照选拔、培养、认定、带动程序培养教师。目前已有市区级专业带头人19名,市区级教学名师16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14名。新增22名硕士研究生。一部分骨干专业双师型教师已达100%。

    个人规划引领培养。在学校教师培养方案框架下,教师拟定个人发展规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都制订了个人培养发展规划,按规划逐项落实培训任务,按规划逐项实施成效考核,按规划发挥相应作用。

    一进一出规模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多形式、大规模开展师资培养与培训。

    请进来培训。例如,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深圳弘道教育集团培训师胡双华、重庆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向才毅、副所长谭绍华等专家到校做示范校建设专题讲座;邀请了重庆先特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郑昊到校做“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

    走出去培训。例如,选派了21名专业教师到德国、意大利开展服装、电子、计算机、建筑、汽修专业技术、教学改革等类别专项培训,获得相关机构颁发结业证书;9名教师参加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和澳大利亚坎培门学院“培训与教育(TAE)四级证书”培训,选派了上百名教师参加九源教育“中职教师企业开发主题培训”、“企业意识体验培训”、“经理型教师”培训;组织专业课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组织的各种培训;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师全员参与企业实践。

    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牵引拉动,基本形成“124”“纵向发展,横向带动”阶梯培养长效机制(“一个规划”指引,“一进一出”两种模式培养,“选拔、培养、认定、带动”四个阶段成长)。教师队伍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教师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同时,学校还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聘请了48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了理论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

    服务企业

    紧跟行业需求,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发展

    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教学方法多样化。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主题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模式有效化。按照学校“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总体要求,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各重点专业和带动专业大力实施“五环四步”、“主题教学”、“情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最大限度地开放实训室,针对学生薄弱的技能项目进行反复强化练习,为学生提供竞技平台。各专业制定技能考核评价办法,把学生的实训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重视技能教学,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熟练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相关生产技能。

    各专业部将本专业的技能实作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再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优势,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关键能力综合提升发展目标。

    作为重庆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题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项目,已经顺利结题,受到重庆教科院专家高度评价。该模式主要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中职服装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训模式,改革专业课程计划,突出综合技能培养,采用连堂整合排课,改变课时设置方式;紧跟流行趋势和企业需求,修订课堂教学内容;以主题教学法为主要方法,建构主题教学模式;以作品品质和实效进行考核,尝试成效考核评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