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源共享 惠及更多百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京剧脸谱走进临沂市兰山区李官小学(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雷明贵

    “今年全区的学生总数比去年多了7749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全区学生总数的40%多,但今年老城区一些名校的班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下来了!”近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维军告诉记者,面对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择校热”“大班额”等难题,兰山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显得更加珍贵。

    近年来,兰山区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特色发展,日前顺利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国家验收。

    集团化办学,推动新老学校资源共享

    兰山区现有户籍人口111万,流动人口达70多万。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择校热”、“大班额”等现象,给兰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新课题、新要求。

    面对这一现实,兰山区坚持“六个优先”政策,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让老城区学校改造提升、扩建扩容,同时,实施“名校进北城、进西城、进南城”工程,在新城区建设中推进优质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以前学校办学空间小、学生多,学生上课间操得轮流出来。”临沂九中校长伊永贵说。2013年,经区委区政府协调,在仅有36亩地的老校区一侧,硬是“挤”出40亩土地扩建了学校,学校生均建筑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还增加了10多个专业功能教室。

    同时,该校2012年启动建设的南校区已投入使用,与本部实行一体化管理,以“小班额、精品化、学分导师制”为办学特色,形成了一校两区、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

    “2011年、2012年、2013年义务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就分别达到了30.25%、32.87%、33%,实现了稳定增长。”兰山区教体局副局长李公德介绍,“自2010年以来,全区199个城乡学校建设项目就投资30.5亿元,新增班级1709个。”

    兰山区实施的名校集团化带动战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临沂一小岔河校区原本是一所薄弱村小岔河小学,虽然新建的教学楼崭新气派,教学设施齐全,但优质师资缺乏,周边居民并不认可,生源流失严重。

    2013年,该岔河小学在“名校进北城”工程中成为“百年老校”临沂一小岔河校区,临沂一小派来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副校长张淑琴到岔河校区担任执行校长,并派来一名省级教学能手和5名市区级教学能手,招考了一批新教师,迅速改善了师资结构,受到家长认可。

    “像临沂一小岔河校区这样的集团化办学,带动了全区17所学校的快速发展。”李公德说。

    教育信息化,助推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助推器,既能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也能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一举多得。”兰山区教体局副局长孟令香说。

    2012年9月,兰山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2013年,兰山区投入1.2亿元,公开招标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工程。2014年,兰山区又抓住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的契机,新添置师生电脑8000多台,改造提升了教育城域网主干网络和校园网,农村小学全部达到了百兆宽带入校,初步实现“三通两平台”,步入了城乡一体化快车道。

    “教育信息化方便了教师日常教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了优质师资共享。”临沂三小校长官爱芬说。2013年,该校发展了3个新校区,成立了“一校四区”的教育集团。2014年,兰山区教育云数据中心建成后,临沂三小又开发了网络教研平台和家校互动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和网上家校交流工作,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学校优质师资,开设了“空中课堂”,实现了校本部和各校区、合作学校之间常态化“同上一节课”。

    在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兰山区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常态化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兰山区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标准,还专门组织40多位专家,集中听评了全区5000多位教师的‘新课堂’,评价结果即时反馈传输到教育云平台,促进了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教育云平台是在云计算基础上构建的信息化云服务系统,主要是区教体局、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家长5类用户,各类教学资源及管理软件,以及全区150多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家校共育平台、后勤管理、教研平台等全都在平台上。”兰山区教体局仪器站负责人李恩建介绍。

    2015年,兰山区将在城乡学校建成50个自动录播教室,整合资源发挥枢纽作用,开启区域数字化校园和云端教育新时代。

    政策倾斜,促进农村学校跨越发展

    “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农村校舍标准化、图书仪器更新、农村学校两热一暖和旱厕改造、田径场达标‘五大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兰山区教体局副局长付红军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推进‘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大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学校。”

    白沙埠小学坐落在在孝圣王祥故里白沙埠镇、孝河河畔,学校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了孝文化园,自编了《孝道三字歌》,出版了《卧冰求鲤——白沙埠镇民间故事汇编》等校本教材,组织开展“八知”、“十孝”教育活动,还成立了120人的国学经典诵读方队,多次参加市、区文化节,获得好评。该校自编的新孝道教育课程,也荣获山东省首届中小学特色课程一等奖。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也有力促进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白沙埠小学校长龚学豪说。白沙埠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常年开设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实践类五大类20多项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全面发展。

    付红军介绍,像白沙埠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一样,兰山区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3个,实现了区域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所有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免费向农村学生开放,开设了包括国学经典、曲艺表演、软笔书法、古筝演奏、科学探究、信息技术、手工制作、传统剪纸等70余个活动项目。

    此外,兰山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边存金介绍,该区还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自2011年以来新招考教师600多人,大部分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实施教学名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年轻教师到驻城学校“学教”、学科教师到相邻学校“援教”的“三教”政策,近三年来,“三教”教师累计达1113人次。

    “教育均衡发展没有休止符。我们将以敬畏之心,立足实际,在传承中创新,努力在动态均衡中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发展。”刘维军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