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少些信口开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凌宗伟

    据《南方都市报》1月19日报道,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作客岭南大讲坛谈起语文教育时提出,“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应该学的内容”。在他看来,当前中国存在问题最多的学科是语文。他认为,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还是应该读和诵。应该尽快将古代诗文恢复过来,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应占到2/5以上,中学教材中应占到30%以上。王旭明近年来一直高举“真语文”的大棒痛批“伪语文”,也赢得了不少喝彩。但盲目的喝彩之后,却很难有什么收获。

    应该承认,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是不尽如人意,但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中小学语文教育者所作的努力不说超越了其他学科,至少不比其他学科少,成效也是客观存在的。断言“语文课至少一半不该学”,不说是危言耸听,至少也是妄下断语。这“一半”的依据在哪里,有具体的统计测量数据支撑吗?再说,哪一半该学,哪一半不该学,道理何在?总不能跟着感觉走吧?这样发言,难免让人摸不清头脑。如果教育有识之士,特别是语文教育者不出来澄清是非,这种顶着某个以往的“类官方”头衔的判断更会在整个社会形成对语文教育不公正的评价,误导社会民众形成对语文教育的浮躁的、非专业的偏见。将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应占到2/5以上,中学教材中应占到30%以上”的主张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需要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深入的研究探讨、严谨的科学论证,妥善的稳步推进,其背后的理论实践和支撑远非如喊一个“口号”那么简单。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红楼梦》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语文如何学,学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果没有开放胸襟和全球视野下的课程意识,就只能停留在过往的时代,站在成人的立场,囿于严格的学科视角来看待教材编写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于是类似“现在的语文课,有一半多不应该学”就变得振振有词了,听起来也貌似很有道理,更会赢得一片喝彩,但细想一下,这样的夸张言辞,难道不是为了抢人眼球,赢得粉丝?作为权威人士,如果真的是为了拯救语文是不是应该慎言慎行,严谨一点呢?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少讲一些伤害教育的话,多做一些改善教育的事。像杜威面对着那时美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儿童中心说”,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他在全美国建立一系列的实验学校,阐述他的主张,证明他的理论。他的践行也召唤着我们中国的教育者,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投身乡村教育运动,他们的理念和实践才是真正的教育者该有的。我们的“权威人士”以教育的“独清者”自居,用一些“标题”、“口号”式的话语去夺人眼球、抢占舆论话筒,其背后“名利”、“商业”的干系可能更多一点。

    “现在我们丧失了许多文学和语言科目的价值,这是因为我们抛弃了社会的因素。在教育学著作里,差不多总是把语言只当作思想的表现。语言固然是一种逻辑的工具,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的工具。语言是一种交往的手段,是一个人用以分享别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个人获得知识,或当作表达已经学到的知识的工具,那么就会失去它的社会的动机和目的。”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的这段话或许会帮助我们认识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价值。(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师市场化流动干卿何事     下一篇:微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