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破解·破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策划:周 飞  编  辑:李凌 俞水

    制图:周子涵  资料来源:教育

    中国教育报、中教之声微信矩阵联合出品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高考改革变“独木桥”为“立交桥”,让“寒门”不再难出“贵子”……2014年,老百姓的一项项教育期盼在慢慢变为生活的现实。

    这一年,一些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开始“破冰”,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一些重要领域的创新举措开始“破土”,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又跨出了十分坚实的一步。

    ■本报记者 万玉凤

    亮点1:新气象

    加强党建牢牢把握教育改革航向

    2014年,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呈现新局面。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持之以恒贯彻“八项规定”要求,“四风”问题明显改观。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管理服务各环节。

    同时,教育部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体系,出台中小学教师10条行为规定和高校教师7种禁止行为,明确了为师从教的道德底线、政治底线和法律底线。

    此外,2014年,教育部严肃查处考试招生环节违纪行为、基建领域、校办企业腐败案件,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全面清查,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亮点2:新突破

    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破冰

    “2014年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我感觉就是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系统设计,重点突破。在很多难点、热点问题上,思路多了,办法也多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最受社会关注、影响最大的当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整体设计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12月,教育部制定4个配套文件,对关键环节做出详细规定。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最触及本质的一次改革,对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及2014年工作,不少参会代表深刻感受到,这一年,教育系统更加强化职能转变,更加突出综合改革,更加重视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统筹谋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育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等10项审批,下放13项职责,转移、委托50项职责,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加快减政放权,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完成“985工程”高校章程核准,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高等学校制度建设框架逐步形成。

    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公布,“一市两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引领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96%的中小学实现挂牌督导,全国757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

    同时,去年召开了新中国首次统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新批准两所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93个合作办学项目。目前,我国已举办3个境外办学机构、97个境外办学项目、474所孔子学院。

    亮点3:新成效

    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贵州地处大西南,受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影响,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让我们很受益。”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深有感触地说。

    2014年,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协调和推进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出台,着力编织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安全网。2014年中央财政共落实157.67亿元,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教育部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补助标准,从3元提高至4元,进一步提高了3000多万名农村学生的营养保障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年限,公办学校由两年半调整为3年,民办学校由2年调整为3年。本专科生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由6000元上调至8000元,研究生由6000元上调至12000元。

    为着力保障入学机会公平,教育部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11.4%,圆满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0%以上的目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从2013年的12个省份增加到28个,惠及5.6万名考生。

    北京等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得到有效遏制,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7.9%,公办初中达95.4%。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全面开通,覆盖1.77亿名学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

    为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教育部推进“全纳”教育,加大随班就读力度,2014年首次在高考中为盲人考生专门研制试卷,首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残疾学生单考单招,首次专门设立残疾人中医专业硕士学位。

    此外,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截至2014年11月,创业及参与创业高校毕业生比2013年增长27.7%,较好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的目标任务。

    亮点4:新台阶

    教育事业迎来内涵发展黄金期

    2014年,教育内涵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促进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全面加强全国校园足球工作,带动学校体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启动。

    在完成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紧接着启动了第二期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7.5%,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2015年60%的目标。

    在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基础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进一步提高到9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5%,这意味着,我国目前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

    职业教育迎来又一个发展黄金期,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第一次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全面部署,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着力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人才支持。深入实施卓越工程、法律、新闻、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协同育人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继续实施“2011计划”,适应国家创新驱动需要,新认定24个协同创新中心。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对发展特殊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亮点5:新水平

    加大保障力度为教育现代化提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