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理想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升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许 芹(中学教师二组)

王 雄(中学教师二组)

李万龙(中学教师二组)

潘建明(中学教师二组)

任小文(中学教师二组)

沈志斌(中学教师二组)

王 高(中学教师二组)

黄桂君(中学教师二组)

蒋 维(中学教师二组)

袁保金(中学教师二组)

庄惠芬(小学教师组)

刘 红(小学教师组)

李勤(小学教师组)

陈 红(小学教师组)

施建平(小学教师组)

魏 洁(小学教师组)

吴汝萍(小学教师组)

许卫兵(小学教师组)

曹 慧(小学教师组)

    坚守儿童立场 做童年的守护神

    2010年春节,我在给“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小学教师组老师的邮件中,这样写道:“5年,看似很长,其实转瞬即逝。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找到‘真实的自己’,并从这里出发,在实践中心怀儿童立场,基于行动改进,一步步朝着理想前行,炼就教育家的学养、胸怀与气质。”——这大体也是我对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基本期待吧。

    转眼间,五年时光即将告一段落。回望过去,我很高兴自己参与并见证了这批卓越学员的成长。他们深深地扎根于教育现场,勤于思考,积极实践,正在向人民教育家的方向迈进。或许,我可以用几个关键词对他们的探索做一个概略的素描。

    ——坚守儿童立场,做童年的守护者。儿童的缺失依然是当下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往往基于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要求代替儿童的情感、需求,这导致教育的枯燥、乏味。教育必须建立起与儿童的联系。教师要坚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具有学习的潜力和愿望。教师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守护童年,坚定地做儿童成长的守护者、引导者和推动者。

    难能可贵的是,小学组老师们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儿童意识。例如,对儿童的思考和认识,是李勤建构语文教学主张的原点。她不断地思索:语文是什么?它与人的生命成长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小学语文又是什么?它当以怎样的“面貌”与“方式”融入和滋养学生的童年生命?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李勤提出了“建构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主张。她认为语文课要洋溢“儿童味”,要“爱儿童,树立浓浓的人文情怀”、“研究儿童,读懂儿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给予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时空”。

    2002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但在现实中,不少儿童不仅觉得数学无趣甚至讨厌数学。之所以如此,吴汝萍认为,是因为数学教育将数学的“魂”丢了。这个“魂”就是数学的思想。丢失了“魂”的数学成了应试的工具,成了与儿童生命无关甚至相悖的外在物。为此,吴汝萍提出智趣数学的主张,希望学生可以享受不同层次的数学教育:第一层次是有“入乎其内”的“兴趣”,学生愿意学数学;第二层次是有“沉乎其中”的“情趣”,学生喜欢玩数学;第三层次是有“出乎其外”的“智趣”,学生迷恋研数学。

    庄惠芬提出了“站起来的儿童数学”主张,希望寻找到适切儿童生命发展的数学教育。“站起来的儿童数学”以儿童的学习为起点,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核心,力求帮助儿童找到支点、找到支撑,让儿童自在地屹立、自如地行走、自由地奔跑、自主地建构。

    施建平则基于情境教育理念,开展了情境作文的探索。他主张,将作文“镶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浸泡”在浓浓的生活“汁液”里,让儿童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使作文成为儿童生命历程的表达,成为美妙的精神之旅,成为儿童童年生活的“史记”。

    无疑,这些教育主张都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主张。这些主张都希望在教育和儿童的生命之间建立联系,使教育过程同时成为学生生命滋长和发展的过程。

    ——开展儿童研究,基于证据改进教育教学。坚守儿童立场,必然要求研究儿童、读懂儿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帮助儿童、引导儿童。新课程改革后,开展行动研究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不少教师的研究还存在着研究目的不清晰、研究指向不明确、研究成果缺乏应用性的弊端。在我看来,教师的研究不同于学者的研究,它一定要指向教育现场,一定要与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相关,一定要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供证据。它要帮助教师发现,真实的儿童学习是什么样的,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它帮助儿童走到了哪里。简单地说,它要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证据,以帮助教师认识儿童,改进教育教学。

    或许,魏洁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魏洁自己反思,“过去我对儿童的认识更多是基于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在我更愿意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研究儿童,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代替经验,更有利于我读懂儿童的认知起点,预测他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分析他将要采用的学习路径,寻找多个可以帮助他不断前进攀登的台阶,判断他学习的成效,反思教师可以改进的环节。”在教学中,魏洁老师会运用一切手段着眼于了解儿童的认识起点、认知过程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效果;她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邀请其他教师对课堂进行“聚焦”观察,了解各类儿童学习的参与度与学习的有效性;课后她会分类抽样访谈,听取儿童对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努力,为她改进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如今,魏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己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同样,支撑许卫兵老师“简约数学”探索的也是基于证据的课堂研究。从最初的直觉感受,到明确的教学主张的提出,到教育实践的探索和成熟,十年中,他一直在带领他的团队基于课堂,进行研究、诊断、改进、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寻找真实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主张。教育不仅是教育者认识和促进教育对象成长的过程,也是教育者认识和完善自我的过程。教育者总是带着自己全部的人格、精神、智慧和情感开展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自身的完善是教育完善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关照呢?作为人民教育家,是应当有着自己独特教育风格的,而这,与教师个人的特质息息相关的。从这个考虑出发,我们从一开始便提出,教师要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并由此出发,不断向教育家靠拢。

    这项工程是个极好的催化剂,老师有着自我反思的强烈意识。例如,曹慧老师坚持在教学各因素的两极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不断寻求数学教育各种对立关系在平衡之中的突破与深化,形成了严谨朴实,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陈红老师从共生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成为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应得到尊重,重视积极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人人和谐共生等等,成为共生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红老师从“乐”字出发,构建“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主张;她认为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是对孔子教育智慧的回归,回答了“教学是什么”这一原点问题,积极回应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概括无疑挂一漏万,难以完整地呈现老师们的丰富探索与实践。不仅如此,成长为“人民教育家”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启的这一创举,让我有机会与一批伟大的教育实践者共同思考、共同成长。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数以万计心怀儿童立场的童年守护者;而实践证明,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正在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 刘 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