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投入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沈健

    江苏素有崇文重教的光荣传统。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江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引领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鲜明旗帜。教育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为基础,又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相协调、相适应。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有强大的教育投入作保障。江苏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中,努力做到四个“必须坚持”:

    一、必须坚持依据法律,进一步凸显教育民生

    江苏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确保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着力构建“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和非义务教育家庭合理分担”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水平。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严格落实法定要求。积极落实好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落实好国家新开辟的教育投入渠道,全部足额征收、全部按规定用途用于教育。二是科学确定支出责任。根据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对应的原则,合理确定省、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在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支出责任,鼓励市县乡镇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教育,扩大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的比例。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充分发挥江苏民营经济发达、群众普遍重视教育的优势,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捐赠教育的积极性。

    二、必须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保障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在全省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现代财税体制改革要求的财政教育投入机制,与办学成本、财力水平联动的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投入水平稳步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与事业发展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相协调。二是根据教育发展实际,区别对待,量身定制,着力构建符合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科学投入保障机制。三是坚守教育公平底线。加快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应贷尽贷。

    三、必须坚持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

    江苏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财政教育经费的杠杆作用,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协同提升教育质量,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一是强化质量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创新支持方式,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导向,逐步建立与教育质量挂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更加注重绩效的财政拨款制度体系。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环节。二是优化投入结构。深入分析教育支出结构和各级教育发展现状,找出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统筹处理好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的关系,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关系,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日常运转的关系。强化对教学、科研、人才等内涵建设的投入,要求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不低于25%,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不低于20%。三是提升师资水平。

    四、必须坚持科学理财,进一步提高投入效益

    科学的理财是科学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科学理财,让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这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一是建制度。将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绩效考核等纳入制度轨道之中,探索设立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投入保障的宏观指导与统筹管理,使财政教育拨款更加科学、规范。二是强监管。综合发挥财政检查、项目稽核、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等作用,确保各项财政性资金支出合理、合法,效益最大化。三是促公开。政府层面进一步发挥人大对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状况的监督作用,学校层面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真正通过财务信息公开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重绩效。将绩效目标管理作为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将筹钱、花钱、管钱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建立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机制。

    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98个县(市、区)通过省定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教育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远的眼光、更实的态度,着力构建更加科学、更高水平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财力保障水平,为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