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秘密藏在这些书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也许玩微信的同仁们看到过这样一篇《众包完成的 Nature 大作:世界上作者最多的文章》,文章说的是一个有57000位作者的Nature大作的故事。文章的结尾说:60亿只猴子估计敲烂了键盘也敲不出啥玩意,但要是60亿人类一起敲,即使不会再有莎士比亚,想必莫言、村上春树、马尔克斯这样的大师,也是会如同黄河之水,延绵不绝。

    其实,这说的就是大数据时代,就是互联网思维——众包、蜂窝思维。这些年,市面上出版的关于大数据的书不少,谈大数据与教育的人更多。作为教师,我们是一味地听专家们侃侃而谈,还是静下来读一点与大数据有关的书籍,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思考如何面对大数据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已经带来和可能带来的挑战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凌宗伟

    大数据的前世今生

    作为教育者,要了解大数据的前世今生,可以读一读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和《第三次浪潮》。1960年,致力于小说和诗歌写作的托夫勒接到IBM的一个有关计算机和人类生活关系的研究,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10年以后,《第三次浪潮》出版,信息技术和服务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被普遍接受。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托夫勒提出了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变化所引起的信息过载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引起暂时性、多样性、新奇性、新游牧族、临时组织、特组织、亚文化、一次性社会等多种形态的社会变化,进而影响未来的友谊、婚姻、社会、科学和教育

    在“未来的教育”中,托夫勒预测信息变革会影响到学校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他不仅断言面向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就要结束,还预测到今天的教育新现象。我们从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已经可以很轻易地找出未来主义的一些要素,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杜威的对手,哈钦斯的通识教育还是深刻影响了美国,面对工业化的冲击,我们到底是走向哈钦斯所倾向的面向中世纪的教育,还是杜威倡导的面向现实和城市的教育?托夫勒支持和发展了杜威的思想,主张面向未来的教育

    《未来的冲击》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为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面向未来教育的明确图景: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多媒体和在线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能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培养人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以及在未来反复、或然性和长期设想下的通用技能。教育革命,正是托夫勒最早提出的,而今天,带来这个革命的真正原因我们已经明确:那就是大数据。

    观察人类社会的“显微镜”

    国内著名信息管理专家、科技作家涂子沛先生的两本书:《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和《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也值得一读。薛海培先生这样评价:《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从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出发,描写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数据对美国社会政治、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谈及了1930年以来历任美国总统,可谓波澜壮阔。”这本书用形象直观的文字为我们解读了信息自由、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大数据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在《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一书中,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为我们描述了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社会变革。作者通过类似英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故事以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故事,从小数据时代说到大数据崛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对数据不同的态度。西方人使用的数据是大量的、系统的、成片的、背后有专业人员给予支持的,而我们对数据的使用则系于个人对数据的敏感性,是零散的、原始的、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同属东方文化圈的日本“每年还在中小学教师中组织‘统计讲习会’,在中小学生之间开展统计图表大赛,日本政府还在全国各地建设统计广场、统计资料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众介绍、展示统计历史及最新的图书资料,在全民推广数据的概念和知识”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有数据,就会被使用,随着数据的增多,数据开始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公共生活。”

    在今天,我们已经慢慢地认识到“数据就是社会规律的载体”,而统计则是发现这些规律的手段,“人类使用数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是要通过数据获得启示,发现新的规律。”“大数据,将成为我们下一个观察人类自身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显微镜’”。

    还有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和《与大数据同行》,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好的一本大数据专著。在这本书里作者运用各种案例生动阐述了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是一本比较通俗的读物。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大数据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可以读读魏忠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以及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尔弗森的《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这两本书更多地是从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出发,谈论大数据与当下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关系。

     从社会网络了解大数据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弄清楚大数据与我们的关系,恐怕仅读关于大数据的专业书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一些关于社会网络方面的专著。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合著的《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和克莱·舍基的《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两本书不仅向我们介绍了社会网络方面的知识,同时也牵扯到社会网络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关系。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架构是基于社会网络的,或者说是社会网络的一个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平常百姓对大数据的认识和运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可能与途径。今天当我们谈论大数据的时候,如果缺乏社会网络视角,对大数据的了解恐怕就只能停留在几个名词术语上了。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主要阐述的是社会网络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并指出,三度影响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响到你)是社会化网络的强连接原则,决定着社会化网络的功能。随着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等智能随身设备,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发展到可感应、可量化、可应用的阶段。借助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连接,人与物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可以形成连接。

    作者指出,在今天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们在做文化方面的选择时,只要对社会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次序稍作调整,就可以捧红一首平庸的曲子或一位并不出色的歌手”,这样的情形在网络社群显得尤为突出。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够从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网络视角来看待这样的现象,或许就会改变我们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认知,进而改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同样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关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媒体、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专著。克里斯·安德森这样评价这本书:“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和洞见,它们将彻底变革你的思维方式,告诉你如何去看待社会化媒体主导的新纪元。”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一定会觉得克里斯·安德森的评价没有一丝夸张。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名词,也没有艰深晦涩的赘述,而是借助具体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作者对大数据时代人人社会的理解并揭示隐藏其后的真理,让你明白今天的社会形态是如何从“硬关系”变成“软组织”的。

    “新的社会化工具催生了众多新的活动形式。它侵蚀了机构对于大规模协调垄断性的地位,从而对现存机构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在今天乃至不久的将来,对我们的教育同样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可预料。作为教师、家长、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我们每所学校、每个人都不得不静下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篇维基百科文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因为它永远也没有完成的时候”。是的,数据是不断地产生与更新的,在这不断地更新和产生中,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到位,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样的视野其实与教育的特质是完全吻合的。教育,原本就应该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没有终点,严格说来也没有最终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教育才可能活力四射,千姿百态。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数据时代与互联网世界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正如戴维·温伯格在他的《知识的边界》里所说的:“我们既面临知识的危机,同时,也面临着一场划时代的知识的升级”,无论我们自觉不自觉,大数据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恐怕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用心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