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校本资源 提升教师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江苏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并努力将之打造成学校管理的特色与亮点工作,使其成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智力支撑和动力之源。本着“盘活校本资源,立足校本培训”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现有的“名、特、优”等骨干教师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注重内涵发展。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为目标开展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走“学习、实践、反思”的专业发展之路,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真正让广大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让教师的精品图书“漂”起来

    阅读是教师成长和人终身教育的需要。让校园飘逸书香是学校营造教师专业成长氛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认真落实淮安市教育局“四个一”读书计划的一项具体措施。除了学校层面建立的“精品书库”外,还注重让教师手中的精品图书“漂”起来,让全校教师共享学校的图书资源,让教师真正成为一个“读书人”。

    一是丰富精品书库书目。精品书库为教师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图书,是教师丰富精神食粮和专业成长的必需品。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投入2万多元专项资金建设、更新教师精品书库。先后购置了《爱弥尔》《给教师的建议》等一批教育教学名著,同时又从学校图书室精心挑选了《不做教书匠》《走在行知路上》等一部分精品书籍,共计3600余册,并在科研沙龙室添置了专用书架,供教师们借阅。

    二是拓宽阅读渠道。为进一步丰富书库的藏书量,学校还在内网平台建立“网上漂流图书馆”,让教师们把自己收藏的好书推荐到“虚拟精品书库”中。每一位教师家中都有为数不少的精品图书,而且都是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爱好的精品书籍,种类丰富多彩。这样,学校“网上漂流图书馆”的图书数量也就不断增加。教师们只要登录内网,就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形成相互借阅、资源共享的借阅机制。这既节约了学校的经费支出,也达到了教师之间图书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还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提高阅读效果。学校在创造条件让教师在研读教育理论著作的同时,还积极提倡教师撰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及时进行整理,以摘抄、随感、反思等多种形式提高阅读效果,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同时,我们让教师把读书心得放在网上科研沙龙板块交流、碰撞、共享,从而让理论学习成为教师促进自我观念更新、完成行为修正的一种需要,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理论素养。

    让网上科研沙龙“火”起来

    学校鼓励教师建立个人网页,开设教育博客,并利用学校内网平台打造校内教育科研论坛专栏——网上沙龙,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成为校本培训的又一亮丽的风景线。

    一是有主题讨论。网络科研沙龙自由快捷的方式有效地激发起教师参与的热情。在校园内网平台上,学校教科室按学期初制订的计划,每月提出一个主题帖,供全校教师发帖研讨交流,实现智慧碰撞,共享教育经验。比如,先后提出“什么是好的教育”话题引起大家热烈参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两百多人次浏览回复,且个个都是实践体验,常常涌现真知灼见;紧接着第二期沙龙主题的征集开始,校长室又提出的“教育是什么”、教务处倡导的“优课共享,一课一帖”等话题如雨后春笋陆续产生……

    二是有计划地考核。在为教师创造网上科研沙龙条件和氛围的同时,学校教科室针对教师网上沙龙的发帖情况进行考核,按学期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帖数、总字数和理论水平进行评审,纳入教师个人业务成长记录袋,与期末绩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的实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在沙龙交流活动中的理论创新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提升了沙龙的层次和品位。

    网络科研沙龙有感而发的回帖,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每一期的话题提出后,从领导到教师,无不用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有的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谈教育的配合,有的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谈教育的实践,也有的从教育过程谈教师的职业幸福……

    三是有目的推动。网上科研沙龙的内容,有春风化雨般的自由闲聊,也有促进教师阅读的共享,还有针对学校管理的争论。学校倡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多阅读、多练笔,是为了防止因为个人发帖人单力薄而导致网上论坛忽冷忽热。学校教科室定期发布论坛动态,在学校的每周行政会和周前会上通报发帖情况,并督促和鼓励教师利用网络交流的快捷、方便,在互动与交流中寻找教育的真理,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教学与创作的灵感。不知不觉,知识的清香流淌在论坛,理论的交锋呈现在论坛,教学研讨的芳香也溢满了校园。

    这个小小的论坛,激起学校教师层面普适性的、教学研究的朵朵浪花!仅2011年,论坛就设立主题帖8个,参与主题研讨的教师跟帖1600余人次,遍及各个学科与全体教师。丁丰等老师还通过网络科研沙龙的平台,成长为江苏凤凰语文网的版主,成为省内外颇有名气的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

    网上科研沙龙的开办,使教师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不同的观点在这里交锋。网络论坛俨然成了学校广大教师课余的热点话题,在争论中,我们感受到观点的明晰、理论的深化、思想的升华和教师素养的提升。

    让校内专家报告“旺”起来

    每逢双周四下午放学后,学校的报告厅内都会济济一堂,全校教职工都在专心地聆听校内专家的主题报告。这是学校强化校本培训,充分发挥校内优质教师资源,提升全体教师科研素养的又一有效举措。

    一是组建校内专家组。学校根据本校教师资源状况,采用自主报名和教师推荐的方式,邀请校内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校内专家组,由各位成员每学期按学校教科室制订教师培训计划,结合自己的学科专长,承担本学期校内专家报告的任务,按计划依次给教师作报告、做讲座。以往的教师培训,大多都是采用邀请校外名师或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的方式,有时没有针对性或不符合市情、校情。如今校内的专家讲座,有效地盘活了优秀的教师资源,充分地发挥了本校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这不仅让开展讲座的校内专家有了展示的舞台,也让其他的教师“近水楼台先得月”。

    二是确定培训主题。为了落实教师培训计划,通过校内专家报告,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和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学校每学期向教师推荐的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校内专家的讲座也主要是围绕“一本书”的研读、研讨和交流,结合报告人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将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前沿思想、成功做法在校内推广普及,以期提升全体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是明确培训要求。为了提高校内专家培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效果,针对校本培训的特点,一方面要求校级领导和行政干部带头报名并承担培训任务;同时,要求承担报告、讲座任务的校内专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所推荐专著的相关章节认真研读。要求既要有对内容的讲解和自己学习的体会,更要有联系实际的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并要求每个培训报告或讲座必须做成PPT课件,并依次于每双周四对全体教职工作开展校内培训讲座。另一方面,学校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纪律和要求,并配有一本专门的学习笔记。教师在听取校内专家讲座的同时,要认真地记录,认真地反思,在学期结束时,学校还将以适当形式组织考核,以促进教师培训的学习和深化。

    通过几年来务实的校本培训,一方面校内专家们给身边同事作报告的热情不减,报告内容越讲越新,教育观点越辩越明。如李劲松、周素琴、张建等校内专家不但在校内讲,还把报告、讲座做到了省级骨干培训班讲台,做到了省级校长培训班的讲台,做到了省内外乃至全国教研活动的讲台。另一方面,全体教师也通过同读一本书,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真正的教育质量。

    让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热”起来

    又到了星期二的教干进班听课时间,第二节课的预备铃声刚刚响起,全校的八个听课小组在各位校领导的带领下,分别走进语、数、英、音、体、美等各学科的课堂,展开认真有效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

    立足课堂,探索课堂教学提速增效的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是学校近几年来着力打造的一项教育评价创新工程。教干进班听课的课堂教学诊断评价活动,让学校的一切活动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打造了一支有活力、年轻的教师队伍。这使学校一批年轻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成长、成熟,也使学校的一大批各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得以发挥,并促进了像周素琴、张建、王庆粉等一批骨干教师走出淮安、走出江苏,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学科教学骨干。

    一是有计划地听。学校教干进班听课组由校级领导任各组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组长按学科分到各组作为听课组成员。每学期针对全校教学人员的分布状况统一安排听课计划,每周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听什么,听谁的课”均在前一周的行政会上由各听课组负责人提出讨论后安排,再在周前教师会上公布。为了真正起到示范引领、骨干带动、研讨交流、成果汇报的活动效果,学校在学期初制订计划时就按全学科分两个层面进行,即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是第一层面,青年教师的诊断提高是第二层面。有计划地听,使教干进班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真正做到有始、有终、有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