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终生成长奠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州开发区一小郭云海校长与学生们在一起

乘改革之风 办和谐教育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始建于1986年,是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长起来的一所现代化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余人,专任教师63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届百佳特色学校、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在郭云海校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了“和谐联动,整体育人”的德育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教学理念,“优质服务,切实保障”的后勤服务理念。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炼出“崇德、立志、自强、创新”的校训,形成了“敬业、爱生、协作、严谨”的教风,“刻苦、善问、乐思、宏毅”的学风,“守礼、勤俭、乐学、友善”的校风,逐步将学校建设成美丽花园、书香学园、文明乐园、温馨家园,成为一所家长放心、社会认可、政府满意的“和谐教育”品牌学校。

    让孩子在和谐、友善的环境中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公民”是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不懈的办学追求。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采用“和谐联动,整体育人”的做法,使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会构成三维立体的育人空间,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在成长中体验成功,激发正能量的传递。学校践行“齐步快跑,特色发展”的思想,建设了一支有能力、有追求的教师队伍,针对学生需要开办“亲子工作坊”,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写字与书法”、“每周一歌”等校本课程,让师生的身心都得以陶冶。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特色定位

    和谐教育 成长奠基

    何谓“和谐”?《管子》有云:“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意思是:有道则和,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和合”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

    从美学的角度看,“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从培养目标来看,“和谐”反映了学校发挥的联动的指向。“培养教师”、“培训家长”、“培育学生”,从角色定位是三“道”,各行其道,有道则和。三“道”有效联动顺势而为则“和谐”共创美好未来。

    从教育内容来看,“和”体现了不同年龄层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谐”反映学校要努力创造促进师生家长共同发展的舞台和空间,达到“和谐联动,整体育人”的德育目标。

    从教育方式来看,“和”强调当下学校教育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引领下,客观、理性、务实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现实基础,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办学。“谐”从“言”,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人为本”,要从发展人的角度出发,要用务实的形式展现学校风貌,形成口耳相传的良好口碑。

    简言之,和谐教育就是教育诸种元素协调发展的教育,是运行方式上具有“完美”意义的教育,是让学校更具活力,让师生充满朝气的教育;是让学校更加美好、让师生教学相长的教育;是让教育更臻完美、让师生精神得以栖息的教育

    文化氛围

    和谐联动 创造整体育人环境

    学校一直努力建设成美丽的花园、书香的学园、文明的乐园、温馨的家园。让师生都乐意栖息于此,开启梦想的大门,实现人生的价值。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二是开办家长学校,使家庭与学校形成相同的德育价值取向,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环境育人。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室内图书角、学习之窗、雏鹰园地精致新颖;教室内外、走廊过道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作品图文并茂;宣传橱窗集人文、科技、自然、教育于一体;主题雕塑“和谐成长”体现着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红领巾广播站和红领巾电视台以及文化广场、科技广场、中心花园、空中花园等,都以不同形式展示了开发区一小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育人渠道。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德育信息载体,拓展德育工作途径。在学校网站开设“班队工作”专栏,对学校德育进行整体推进;利用学校电子屏,结合当前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校讯通手机短信平台,定期围绕一个家庭教育主题给全体家长普发学习资料,通过各种途径让家庭、老师、学校沟通更快捷、更及时,使家长也能与学校同步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开办家长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为与学生家庭形成德育共识,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挖掘家庭的德育资源,提供家庭教育建议。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和六年级毕业生,学校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指导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尽快完成幼小过渡和中小衔接,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生活。

    携手社区资源共建,营造全社会育人环境。学校坚持开放性原则,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区检察院、司法所、街道办合作开展“与法同行,加强安全防范教育”等活动,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每学期都邀请法制副校长为师生进行安全防范讲座,提高师生法制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学校还与青年社区开展“文明安全社区”共建活动、“平安校园”共建活动。与区图书馆合作,定期将区图书馆适宜儿童阅读的图书流动到学校图书室,方便学校学生阅读。学校还与夏港街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创建了“四点半学校”,做社区小义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互动,使学校、社区形成教育合力,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服务管理

    创新管理 与时俱进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教育者。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重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教书育人。学校强调,每一个学科都是德育渠道,每一位教师都要以“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是学科育人的体现。学校按课程计划开足各类课程,要求各科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安排好德育渗透点,特别发挥语文、艺术学科的德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育人。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各项规章制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方便儿童的学习生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也总是及时给予表扬或指正,做到时时处处将德育工作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做到管理育人。

    后勤人员参与学生管理,服务育人。学校后勤工作与学生息息相关,学校根据后勤工作任务的不同,分类提出了服务育人的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参与学生就餐管理,注意教育学生养成遵守秩序、节约粮食、文明就餐的习惯,保洁人员参与卫生管理,注意教育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遵守秩序的习惯,做好监督。水电工注意教育学生养成节约水电、爱护公物的习惯。每位后勤工作人员都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服务育人,也更好地促进自身工作开展。

    组织学生参与管理,自我教育。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培训,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如组织学生干部每日进行卫生、两操评比,每周进行文明班级评比,集会时进行纪律优秀班级评比等,通过评比激发儿童的集体意识、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课程开发

    和谐联动 构建整体育人课程

    促进学生和谐成长,学校重点开设了两类校本课程。一是学科类校本课程,有心理健康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每周一歌、写字与书法等课程;二是活动类课程,主要有结合传统节日及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活动,以及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和体育节等校园四大节日。

    开好学科类校本课程。学科类校本课程主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一名学生都受到良好的熏陶,使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教师2名,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教师1名;持有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1名,B证46人,占教师总数的73%。在认真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学校全面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开设了家长亲子沟通工作坊,帮助家长认识孩子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提升家长的亲子沟通技巧。二是组织了教师心理沙龙,每两周一次,以体验式互动和心理学书籍阅读、分享为主,期待教师能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心灵成长,更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以年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健康讲座。四是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学生或家长需要个体辅导时可通过班主任或直接与心理辅导老师联系、预约,辅导后有定期的回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