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撑起山区教育一片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建设(59岁):只要学校需要我、学生需要我,我就会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赵青爱(43岁):站在讲台上,老师就是知识的源头;和学生在一起,我就是他们的“妈妈”。

张利楠(90后):这里是我青春的舞台,在山村小学同样能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张利楠的到来,让九岭小学的文体活动丰富起来。她利用自己的特长,组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武术班。瞧,孩子们练得多认真。

    刘建设是校长,同时承担着一线教学任务。他扎根山区,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九岭小学的孩子身上。

    作为九岭小学的教学骨干,赵青爱爱生如子。她在教学上是严师、生活中如慈母,悉心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尽管教师人数不多,九岭小学每周一次的教学研讨雷打不动。作为一名90后教师,张利楠总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庄严的国歌声回绕山梁,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九岭小学学生一周的学习生活从此开始。

    河北省灵寿县九岭小学全貌。

    ■本报记者 樊世刚 通讯员 尚云燕 摄影报道

    九岭村,顾名思义,由九道山岭组成。河北省灵寿县九岭村下辖大大小小47个自然村,人口却不足1400人。九岭小学就是为这47个村庄的孩子求学受教而设的一所小学,距离灵寿县城大约70公里。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92名,专任教师6人。

    日前,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九岭小学。九岭小学的校长叫刘建设,今年59岁。说起学校的教师状况,这位口音浓重的校长用他稍显别扭的“普通话”跟我们开起了玩笑。“这里的老师分为三类,一类是出口转内销的,一类是自产自销的,一类是对外引进的。”他说,像他这样的就算是出口转内销的。他1973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来又考取了当时的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毕业后,有些学校请他去任教,其中就包括县城的一些学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舍不得这里的孩子。如今,刘建设还承担着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和三、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工作。他说:“只要学校需要我、学生需要我,我就会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43岁的赵青爱是土生土长的九岭人,即刘建设说的那类自产自销的老师。从1992年开始,她年年教六年级、年年当班主任。记者见到赵青爱时,她身边正围着一群孩子,“老师,这道题这样解,您看行不行?”“老师,俺哥说不想上学了,俺娘说想让你劝劝。”“老师,……”。孩子们说,无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赵老师说一说。赵青爱一边耐心地帮他们答疑解惑,一边给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小女孩梳理散开了的头发。在孩子们心中,除了老师之外,赵青爱还是他们的“妈妈”!赵青爱说,这里信息闭塞,站在讲台上,老师就是知识的源头,这是作为一名老师最自豪的事情。

    张利楠,一个出生在平原地区的90后女孩,2013年通过教师招聘成为九岭小学的一名老师,属于刘建设说的对外引进的那一类。她现在是三年级的班主任,除了教三年级的语、数、英、美、体外,还负责全学校的文体活动。在同事眼里,张利楠可是个“能人”,一个个废纸杯、一张张坏光盘、一摞摞旧报纸,在她手里三下两下就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吸引了一大群学生围在她身边学着做;在学生眼里,张利楠是一个“厉害”人,因为她会武术,组建了九岭小学历史上第一个武术班。为了工作,在儿子刚4个月大时,张利楠就把他留给父母照看。她说,我不仅是妈妈,我还是老师。

    正是因为有了像刘建设、赵青爱、张利楠这样老中青三代教师的坚守和奉献,才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