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首页 > 图书 > 图书内容/[!--newstime--]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研究报告是研究的最终结论和表现形式。它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梳理并总结研究的结果,包括新的教育观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者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把自己在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交流和发表成果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对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报告的撰写对提高研究者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研究者可以通过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来理清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行为,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水平、学术水平。研究报告的撰写也有利于研究者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从而确立新的研究课题。
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报告中常见的报告类型有:文献综述、调查报告、教育案例、个案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教育实验报告等。
一、教育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包括:题目、作者与单位署名、摘要、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一)题目
题目起着点明题意的作用。题目应该简洁、概括、明确地表达研究目的,反映出研究的问题、研究领域及对象。题目要准确地描述研究的主题,一般不超过15个字。
(二)作者与单位署名
研究报告作者的署名,是为了告诉读者,对该项研究负有主要责任的人是谁。如果只有一个作者,该作者就是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如果研究报告的作者是多人,署名的原则是:对该项研究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写在前。
作者单位的署名是为了告诉读者,哪个单位支持了该项研究活动,以便在有兴趣或疑问时与作者联系。如果作者在文章发表之前调往其他单位,一般是在作者姓名后写上原工作单位的名称,再在注脚处写上现在工作单位的名称。
(三)摘要
摘要就是课题研究的概述。一般来说,读者总是通过标题和摘要来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决定是否要阅读全文。因此,摘要必须在整个研究中挑选出最关键的内容并将其阐述清楚,保证摘要的内容准确、概括地反映出研究的发现及所得到的结论。
摘要的文字力求忠实研究报告,清晰易读,并且避免用评述性的语言。摘要的字数一般视研究报告的篇幅而定,一般以150—200个字为适宜。


摘要有助于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书刊索引和文献工作,能将研究报告不失作者的原意介绍给读者。
(四)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是围绕研究题目对研究问题或假设的有关文献资料的综合性论述。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研究者对哪些有关的研究成果已有所掌握。
文献综述的篇幅与具体内容应该视读者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读者是对知识背景不太了解的人,那么文章对引用的内容应该做出较详细易懂的解释;如果读者是对所报告领域的理论和现状比较了解的学者或研究者,文献综述则可用较抽象的概念术语表述。
文献综述还应该考虑针对性与选择性,即如果所引用的是某种比较高深、涉及面广泛的理论,则应该集中在与本研究课题最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阐述。作者还应该提供资料的来源,以便读者自己进一步了解该理论。
文献综述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候,应该在文中适宜处括号内写明原作者的姓名和发表时间,也可以标明注释条号,在研究报告的末尾的参考资料中注明资料来源(作者名、文章、书刊名、出版时间、页数等)方便读者查询。如果直接引用了他人的文字,则可用页末注(在本页下端与正文之间划一横线,在其下方注释)、段落后注(在每段后用“注”或“注1”等标出)、文内注(用小号字体穿插在引文后面)等方式处理。文献综述的末尾可以简洁地阐述所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或所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五)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整个研究都要围绕着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也需要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研究问题的提出应该与文献综述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文献综述部分的末尾应能自然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思路转移到研究问题中来。对问题的陈述,研究者必须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问题的由来,介绍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经验背景,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的主旨和要义以及研究价值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假设
在介绍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之前,应该明确阐述研究假设,因为研究方法是依据研究假设而选定的。研究假设是以文献综述中的资料作为背景而提出的。对于研究假设的陈述,研究者必须清楚地陈述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假设的依据和理由。研究者既可以用理论性概念术语来表达,又可以用经操作定义解释的词语来表达。应注意的是,在用操作性定义来解释假设中的概念术语时,操作性定义应该在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详细论述。提出研究假设有助于集中研究问题,给研究定向。有了研究假设,研究中的变量关系及研究主题就会变得清晰。
(七)研究方法
对研究方法的说明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研究方法的说明,可以使读者判定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并能重复验证。具体来说,这个部分首先应该让读者明确研究的起止时间、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环境背景等。还应该说明与研究有关的各种变量,哪些变量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那些是无关变量等。对研究中的自变量或实验条件的操纵过程、步骤要做详细的介绍,便于其他人在重复研究时做适当的处理。研究者采用的测量工具也应该加以说明。
另外,研究方法部分还包括对研究设计模式和所应用统计处理程序的阐述,使读者了解研究的设计构思和资料分析处理方法,便于读者的重复验证。
(八)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的总体论点,是全篇的实质。这部分的目的是呈现研究结果供读者参考。因此,应该向读者指出某部分资料与某项假设是否成立或研究问题与假设中的哪一方面是有关联的。通常研究者可以把这个部分与讨论部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增强阅读和理解效果。研究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数据和事实材料。对收集来的事实材料要先鉴别真伪,使之条理化。一些数据可以用直观性强的图表描述,然后加以分析和说明。
(九)讨论
讨论是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评论,对研究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并将结果与有关的研究相比较,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
讨论的焦点应该围绕着研究的假设是否成立而展开。首先应该说明研究结果是否支持研究假设,不论假设是否成立,都要进行原因分析,阐述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提出当前研究尚未能回答的相关问题,并对结果部分已经呈现的内容加以解释。讨论部分可适当地与文献综述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可论述当前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发展了哪种理论或预期设想,或对哪种理论、设想产生置疑,也可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构建一种新的理论。
讨论部分还应该指出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如实地承认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方向和线索。研究的局限可以从评价当前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入手,分析可能影响本研究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各种因素,以便帮助读者对研究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便于日后进一步改进研究。
讨论部分也常常与结论部分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报告中独立的部分。
(十)结论
结论部分是研究报告主体的最后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应该做概念性的阐述,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明结果的意义。下结论应该谨慎,合乎逻辑。可以用简明概括的文字将研究结果或发现归纳为某种理论、规则或规律。要注意不能任意夸大结论的适用范围。


(十一)结语
结语是对研究报告的总结,可以简洁精练地重述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及研究结果是否研究支持假设。结语篇幅较短,也可以与结论部分合并。
(十二)参考文献
在研究报告的末尾,应该一一列举研究者参考、引用的文献资料的来源,以表谢意。这样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进一步参考资料的来源。参考资料的来源应该包括作者、文章名称或书名、刊物名称或出版社名称或网址、发表时间或出版年份、页数等。具体格式如下:
1.刊物表述格式:作者、文章名、刊物名称、出版时间。
2.书籍表述格式:作者、书刊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
3.网址表述格式:网址、作者、文章名、时间。
(十三)附录
附录部分要交代研究所用的一些重要材料,如调查提纲、问卷题目、教育干预方案、教案与教材、观察评定表格、研究中所运用的测量工具等。
二、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要求
1.正确性
研究报告中运用的概念含义应该符合科学理论的阐释;对结论的阐述要合乎实际、观点正确、材料可靠、论证要依据事实、证据充分;全文前后无矛盾和相互抵触之处;所呈现的图表、数据正确无误,选用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恰当等等。研究者一定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仔细斟酌,力求为读者呈现出真实准确的信息。
2.客观性
研究报告是基于客观实际研究的,在收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获得信息的客观性,这样才能获取有效的研究结果。如果研究者为了显示更理想的研究结果而歪曲事实,则是科学研究中的不负责的行为,也会危害到儿童的教育。因此研究者要认清自身肩负的重任,在撰写研究报告的时候始终坚持客观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