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勇气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孔子在《两小儿辩日》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老夫子在去东方讲学(“孔子东游”,教参p4的译文说是“孔子到东方游学”)的路上偶遇了两小儿因太阳何时离我们远近而“辩斗”的场景;第二次是孔子对两小儿争辩的观点不能裁决时的“尴尬”。

 

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看似轻描淡写,或许隐藏了千古“至圣”剧烈的思想斗争。

 

众所周知,孔子实乃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倾其一生,周游列国;开坛讲学,教化万民。游说说政于各诸侯国之间,阐释自己的“仁政”主张,欲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即使在当时,孔子之名,也可谓是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两小儿”对其“为人”和“智慧”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在面对一位陌生人“问其故”之时,他们是不可能向其敞开心扉,说出他们争论的焦点的;更不会在他“不能决”之后,两小儿拍手大笑。可想而知,当时的场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俩小儿指定是边蹦蹦跳跳边哈哈大笑的围在孔子身边大喊:“‘孰为汝多知乎’‘孰为汝多知乎’”的。由此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和孩子也是能打成一片的。

 

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当时的孔子是多么的“难堪”:这样一位“至圣先师”,被两位黄口小儿问的不知所措。不知当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有何表现,到底是怎样对答的?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段公案,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猜度,此处应该略去很多字。在这个地方,老师便可以设疑,让学生尝试着补写出省却的部分。但最终孔老夫子实事求是的承认了自己的“无知”。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也许这话说出来,我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他在《论语?为政》中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光明磊落的坦荡胸襟,“知行合一”的君子行为,不愧为是我们的“万世师表”。

 

毕竟,“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文化知识和其它社会知识,我们应该虚心求教,努力学习,尽可能多的加以掌握。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有不懂的问题。

 

当我把这篇关于孔子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事情作为楷模来学习之时,不免就有点“小人常戚戚”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