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部分生字。刑 籍 屉 窝 匪 哼

三、理清课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第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2.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

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7.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四、内化情感,升华品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找出能突出李大钊同志精神品质的句子写体会。

2.收集描写李大钊或者其他革命前辈的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通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