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彦教学实录——《两小儿辩日》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生:试一试吧。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什么叫探汤?为什么叫探汤?
  生:因为汤是指热的水,把手伸到热水里面试试,所以叫探汤。
  师:这到底是汤还是热水?
  生:热水。
  师: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有一句话叫“固若金汤”这里的汤就指热水。这里有一盆热水,我把手伸进去叫探汤。到中午的时候,热不热就好像把手伸到热水里面。你接着往下读。
  生: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相信他能进步吗?给点掌声,再读一遍。你看老师们期望着你,同学们盼望着你。多好,我帮助你一齐读,你一定能成功。你看着黑板,咱俩一块读。
  师:我们就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生成,课堂上在我们的帮助下进步,这是我们大家最欣喜的事情,比自己进步还要高兴。你姓什么,叫什么。陈晓旋,我可以跟你握握手吗?
  生:可以。
  师:我可以拥抱你吗?
  生:可以。拥抱。
  师:还不鼓掌,等什么时候。你们一起读,大声读,从一开始不敢读到现在你敢读,会读吗?能爱读吗?
  生:敢、会、爱。(小声地)
  师:爱,又害羞了,今天不爱,明天不爱,慢慢你就会爱了,懂吗?全班读这两段。
  生:(齐读)。
  师:给课文分个段,实际古文是没有段,有时连个标点也没有,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读这两段要连在一起,为什么?是一个层次。因为第一个小孩说,离得近,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很大;为什么中午远,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小。早晨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所以说近大远小。另一个小孩说,早晨看起来远,为什么,因为感觉冷,中午看起来近,为什么,因为感觉热。两个小孩针锋相对,把两段合起来读,懂那意思特别好,大家看着书读,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这时候两个小孩就问孔子了,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古文怎么说?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再读,用现在的话就是,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孩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知道的事情比我们多。
  师:对呀。谁说你知道的比我多。孰就是谁;为就是认为、说;汝就是你;多知就是知道的多;乎就是呀、哪。“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孩是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笑。
  师:研究这笑是一种什么笑。你说。
  生一:讽刺。
  生二:讥笑。
  生三:嘲笑。
  生四:嘲讽。
  师:讽刺、讥笑、嘲笑、嘲讽、冷笑,还有吗?对吗?听老师读,然后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到底是善意还是恶意?
  生:善意,因为你的语气越来越低,如果是恶意的语气应该是越来越高。
  师:文章并没有表成,是我读完文章以后的感受而读的。到底这笑是什么笑?
  生:是恶意的,是嘲讽的笑,怎么可能是善意的呢?
  师:好,咱俩的观点不同,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孔子知道大小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嘲讽吗?该冷笑吗?
  生:不该。
  师:孔子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们会感到怎么样?
  生:会感到失望,他们以为孔子能帮助他们解答。
  师:哦,是失望的笑,但是那两小孩不认识孔子,他以为只是胡弄地笑?他们知道不知道孔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生一:知道,因为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二:知道,因为根据两小孩的话:“谁说你知道的比我们多?”这是一个反问句,孔子是一位圣人。
  师:你是圣人,就一定知道的比我们多吗?你是圣人不也答不上来吗?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你说他们知不知道孔子。知道,好,越点越明,就是要这样学,学不但要问,而且要思;不但要思而且需要辩;不但需要辩而且要服从真理。只要人讲的有道理,我就服从人,你们说孔子做的对吗?对在哪里,你说。
  生:孔子他怕自己乱说会给小孩子误导。
  师:对了,孔子虽是圣人,但他不是所有的天下事都知道,对不对,有没有天下所有事都知道的人?可能吗?
  生:不可能。如果当时科技发达一些,孔子就知道了。
  师:恐怕在今天孔子知道的科学知识都没有你们知道的多呢?时代的局限、历史的限制、科学技术的限制,你们承不承认。你们说是早上的太阳远还是中午远,是早晨的大还是中午的小?赶紧看材料,替孔子解围。同学们回去后去网上查一查,找出更的答案来解释。看完且明白的请举手,明白的请起立。这就是阅读的收获,我读了而且还明白了。好,我问三个问题就知道你懂不懂。
  师:(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生:一样大。
  师:(2)是早上大中午小?还是早上小中午大?
  生:都不是。一样大。
  师:为什么它早上看大,中午看小呢?
  生:视觉、错觉。跟背景有关,不是近大远小的问题。
  师:另外,太阳冷热与远近有关系吗?
  生:没有,中午感觉热是因为太阳晒了老半天,地面就很热。
  师:同学们都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太阳嗖地面距离有多远?
  生:有1.5亿远。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要把古文写成白话文有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而用古文写这段话,用了多少字,知道吗?117个字。就是你们稿纸的五行多一点。这么短就把故事写完了。下面我请同学演两小孩,我们演一演,行吗?
  生:行。
  师:谁扮第一小孩,谁扮第二小孩?我扮孔子行吗?你们现在开始辩,辩得越热闹越好,你们自己什么观点都记住了吗?
  学生表演。
  师:到底怎么样,我样一起背诵全文。
  学生背诵。
  师:就这样一篇一篇读,一篇一篇地积累。把这故事的原文出处都记下来。以后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有争论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最良好的学风。这节课我向在座的小老师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在课堂上你们也是老师,我也是学生,我们师生互动。
  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