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之二

语文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