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助推特色种植业振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同频共振中与时俱进,在耦合共生中保持前列。

    作为四川省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始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教育教学放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以考量,坚持与时代同频、与地区同频、与产业同频。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建设契机,精准对接“味在眉山”千亿产业国家战略,以问题为导向,秉承跨界教育、耦合发展的基本理念,致力人才供给系统与种植业系统的双向嵌入,供需互补,耦合共生,合作共赢。通过耦合产业改专业、耦合需求改课程、耦合生产改教学、耦合主体建机制等措施,专业与产业耦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助推地方特色种植业振兴。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以“同频·耦合”为输入的制胜“算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更为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且足够分量的样板,值得推广借鉴。

    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问题是创新的起始点,学校直面现阶段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隔离,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针对性、实践性不强;人才培养层次单一、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产业振兴人才需求多样性;农技推广路径不畅,专业助推产业振兴效果不佳等问题,精心梳理问题清单,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开启跨界教育、耦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发现问题,就要一一破解问题,学校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出实招、见实效,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耦合发展,对接产业改造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践性,破解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间隔、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以及针对性、实践性不强的问题。

    耦合产业改专业。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根据区域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整合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耦合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市建设;本成果实践阶段,不断耦合地方“东坡味道”千亿产业和“583”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始终服务于特色种植业发展。

    耦合需求改课程。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适应种植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与内容,提高人才培养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着力构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对接眉山优势特色种植业人才需求,形成了“两平台三方向三拓展”课程体系,致力于服务水稻、果树和蔬菜产业振兴。

    耦合生产改教学。以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学校与合作社合作,校内教室与田间地头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场所融通;以种植生产过程为主线,教学安排与生产季节对接,实现教学时段与季节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教学与生产任务融通;以助产增收为目标,考核评价与增收效果对接,实现师生与农技员身份融通,构建起“院社合作、四接四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耦合主体建机制。基于种植业生产主体多而散、组织化程度低、鲜有大型种植业生产企业的现实,联合涉农机构、涉农企业、合作社等成立农业产教联盟。政府部门协调指导,行业协会、合作社参与,供需对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形成耦合机制。学校为种植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助产增收,助推产业振兴。合作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助推学校教师操作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涉农部门工作有创新、行业有发展、合作社效益有增加、学校师生能力有提升。

    运用“耦合”理念指导专业建设,实现人才供给系统与种植业系统的双向嵌入,供需互补,耦合共生,合作共赢,构建了“耦合发展,育才助产”专业发展新机制。

    ——四维一体,拓展人才培养途径,为产业振兴提供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破解人才培养层次单一、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产业振兴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问题。

    实行靶向引育,培养产业领军人才。针对性引进高端人才,坚持教产研学一体化发展,强化生产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教师先后有5人入选眉山市农业产业专家服务综合指导团队,成为地方特色种植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人才。

    变革育人方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持续不断地为特色种植业振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发挥基地功能,培训技术推广人才。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提能培训,成果实施以来累计开展40期、5000余人次的培训,为四川省特别是眉山及周边市州的农技推广系统培养了大批技术推广人才。

    注重操作技能,培训乡土实用人才。育训并举,实用为本,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乡土实用人才。依托学院涉农人才培训平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知农爱农新型涉农人才8000余人次。落实扩招政策,连续两届招收种植业主、专业大户,通过技术培训,持续不断地为特色种植业振兴培养乡土实用人才。

    ——技术攻关,生产竞赛助力推广,开辟农技推广新路径,破解农技推广路径不畅、专业助推产业振兴效果不佳的问题。

    教师技术攻关,田间地头写论文。以行业、合作社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在政府部门统筹支持下,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组建攻关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形成生产中实用的新方法、新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魏文武、马均、孙永健、杨志远等致力于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育成“冈优169”水稻品种,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专业教学团队马建英、王小蓉先后选育出红绵蜜柚新品种及蒲江香橙优良高抗砧木新品种,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团队成员不断开辟技术推广新路径,将论文写进田间地头,近几年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

    师生推广技术,走村串户解难题。结合“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在校学生组建“三农”服务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走村串户推广种植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生产竞赛实施过程中,师生深入农户进行生产技术服务,全过程参与产量测量与品质测定,在实际生产中培养技术技能。

    生产赛事助推,四方联动兴产业。作为主要承办单位,联合市、区涉农部门等单位连续6年开展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筛选适宜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方式,探索提高区域粮食品质与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优质高效生产模式。与盘鳌乡政府部门携手合作,打造了全国较大的黄金蜜柚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黄金蜜柚之乡”。与秀芳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连续开展多次“葡萄文化节和品质大赛”,创立了“秀芳葡萄”品牌。与丹棱生态源水果专业社合作,联合攻克晚熟柑橘生产技术,助推“眉山春橘”成为全国首批50个产业集群之一。

    一项项改革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产生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使得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迸发出澎湃活力。

    坚持效果导向:人才红利是教学改革的喜人成效

    经过不断的创新、锤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跨界教育、耦合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该成果于2021年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被表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被遴选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学校联合涉农单位连续6年开展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育成新品种1个,推广新品种12个、新技术8项,解决区域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的问题;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探索“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益,保护粮农生产积极性,保障了水稻生产提质增量。

    此外,学校联合川农大果蔬研究所,推广晚熟柑橘新品种5个、新技术8项,辐射推广30万余亩,助力眉山晚熟柑橘被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审定柚子新品种2个,推广新品种3个、新技术6项,辐射4万余亩,助推东坡区盘鳌乡成为“中国黄金蜜柚之乡”。推广葡萄新品种8个、新技术5项,辐射推广3000余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打造了“秀芳葡萄”品牌。

    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奖项4项、省级4项。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95%以上。依托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近5年累计开展各类涉农人才培训1.3万余人次。

    专业教学团队入选省级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获教学能力大赛国家三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3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50余篇。教师教改能力显著提升,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4个,课程建设获省级认定3门,5名教师入选眉山市农业专家服务团队。

    专业建设方面,成为行业认可、当地离不开、国际可交流的省内高水平专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与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岷江农业示范园区等涉农单位合作,建成了百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更加完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