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辉煌成就的中国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攻城拔寨的攻坚战,乡村振兴就是持之以恒的持久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抓住关键环节、找到成功密匙。

    民族要复兴,农村必振兴。农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农村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2020年,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历史性解决,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重读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邬志辉领衔撰写的著作《中国农村教育:政策与发展(1978—2018)》,对于全面开启农村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奋力书写农村教育振兴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那么铸就中国农村教育辉煌成就的中国密码是什么?

    第一,党的领导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移。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此后,国家又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文件,引领和指导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200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并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把农村教育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来抓,不断推进农村教育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人民创造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是对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体制机制的创造性改变与重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农村教育领域,我国先后进行了农村教育办学方向、教育体系、管理体制、投入制度、学校布局、队伍建设、整体结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创新改革,顺应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使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过程中,我国注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世界不发达国家普及和发展农村教育提供了中国范式与中国经验。

    第三,人民中心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扶贫工程”等一系列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工程,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一系列农村儿童发展的重大项目,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和农村儿童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教育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来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统筹协调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发展方向上“离农”还是“为农”的矛盾、办学形式上“集中化办学”还是“分散化办学”的矛盾、城乡教育关系处理上“非均衡发展”还是“一体化发展”的矛盾等关系和矛盾的处理,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成效。农村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统筹协调就成为合理安排农村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促进了农村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

    第五,依法治教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教育领域是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诸多教育领域的专门法律,成为规范各教育主体从事各项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也是农村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制度保障。

    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为其他深受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困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