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岗培养为基 全科思维贯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积极落实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直面现阶段卫生人才培养短板,精准施策,创新构建“定岗培养为基、全科思维贯穿”新时代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一个个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出一大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具有全科医学素养的卫生人才。

    直面问题 精准施策

    ——重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决学生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基层意识不够的问题。

    面向基层医疗岗位,突出全科素养培育。通过专业教育、教师指引、政策宣传,促使学生培养热爱专业、服务基层、综合卫生服务“三种意识”。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卫生管理“四种能力”和基本诊疗、康复护理、常用仪器操作“三项技能”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白其所学知识技能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岗位。

    改革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基层情怀。深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从“专业培育、课程教育、校园孕育、校院共育”四个维度,建立“认知感悟、领悟反思、实践内化”三阶段递进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医疗卫生政策等贯穿思政课,加强大医精诚等职业素养教育

    ——改革人才培养过程和内容,解决学生岗位胜任力不强、不适应基层医疗岗位需求的问题。

    构建胜任力模型,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参照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运用胜任力理论及其代表性模型“洋葱模型”,通过访谈和头脑风暴及问卷调查,对广东省5家医院、23家乡镇卫生院、26个农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结果研制了基层医疗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三年制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对标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儿科等各类医生岗位和心电图、超声诊断等多个技术岗位能力要求,解构原“大而全”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宽基础、多方向”模块化课程。通识教育、职业基础、临床能力3个模块教学内容对接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将预防、保健等全科医学课程和医学人文课程嵌入其中。重构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强,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全程贯穿全科医学素养的培育。

    实行两轮循环实践,尽早融入基层医疗。将实践教学地点延伸到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两轮循环实践教学(社区实践、毕业实习),增加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内容,使学生早期融入基层医疗实践。通过工作环境的反复熏陶,学生临床技能与医学人文素养同时得到培养。

    “东西对接+联盟联考”,整体提升岗位能力。学校牵头全国67所院校、20家医院和企业组建“全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联盟”,校、院、行、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标准,签订学习成果互认协议,开展“人体解剖学”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大联考,基于大数据分析撰写联考成绩分析报告。实现联盟框架内课程教学质量纵向和横向评价,统一联盟院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为持续进行专业教学诊改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了毕业生岗位服务能力。

    特色鲜明 成效喜人

    一项项改革,辨证施治;一次次创新,硕果喜人。

    近5年学校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为广东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近万名岗位胜任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包括乡村医生免费定向生1200余名,全科医学、麻醉、心电图诊断等类别定岗生3600余名。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调查显示,毕业生86%分布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贡献度高。

    此外,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由2014年的55.33%提高到2021年的77.7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中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由2014年的95%提高到了2021年的98.7%。麦可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直接促进了专业综合实力的提升。近5年来建成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创新教学团队、国家虚拟仿真示范基地、国家骨干专业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建成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级重点专业,打造5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定岗培养为基、全科思维贯穿的新时代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在云南、广西、山东等省份的10余所院校推广应用,毕业生就业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均显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国卫生职业教育贡献了“广东经验”。

    (李力强 汤之明 郑恒 张贵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