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实践 书写“大思政课”精彩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师生在黄洋界共同学习井冈山精神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如何培养“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光芒、肩上有担当、脚下有远方”的学生,真正把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下,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执着攀登、收获精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浙大城市学院坚持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遵循,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叙事到思辨、从情怀到信仰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更加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开创“行走的思政课”,鼓励学子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在学习中收获真知、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接续时代火炬、传承信仰火种。

    在浙大城市学院,学生所感受到的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课堂理论灌输,而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世界的全景式育人场景,使思政教育既跃然眼前又润物无声,不仅有筋骨有温度,而且有活力有朝气。

    “红色”育人

    师生同修理想信念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浙大城市学院本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原则,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效应,春风化雨般滋养人、培育人,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灵深处落地开花、生根发芽。

    2022年7月,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浙大城市学院组织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暑期研修实践暨“师生同修理想信念”第一次课程活动,近50名师生同赴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

    在这次活动中,研修团师生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拓展教学、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理论研讨等方式,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寄托哀思,在龙江书院、茅坪八角楼、小井红军医院追寻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朱毛会师纪念馆学习井冈山红色革命精神,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热土点燃热血,同心方能同行。井冈山的“红色行走”,不仅让课堂鲜活起来,让思想鲜活起来,让知识鲜活起来,更让教育过程鲜活起来。师生研修团翻山越岭、负重行军,在面临缺氧、潮湿等考验时,互相扶持、携手同行,在面对团队任务、实践合作时不抛弃、不放弃,一路实践、一路研修、一路思考、一路探讨,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真挚的友谊。井冈山之行,为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翻转课堂”作出了优良示范,在师生之间建立起默契的心灵桥梁。

    所见串联所学,历史照进现实。浙大城市学院“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的创新实践,不仅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让学生深切体悟红色革命精神的伟大与炽热,而且增进了师生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理论依凭、制度设计、文化支撑的信心,增强了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坚定了师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改革创新

    开创“行走”课堂

    浙大城市学院的思政教育围绕“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这一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在思政育人方面持续发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的,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以实践感悟提升理论认知,强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内容的把握,再用理论认知为学生未来参与社会建设与生活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自“行走的思政课”开展以来,迅速赢得学生的喜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各大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学习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如何与历史同频、与时代共振、与社会接轨的全新议题。

    在“行走的思政课”上,师生曾一同走进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聆听历史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先辈们的爱国奉献精神,主动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杭州近代以来发生这样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在积极讨论的课堂氛围背后,是学生面对历史所迸发的求知热情。   

    师生也曾深入探索作为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的云栖小镇,参观与回顾杭州建设“数字治理第一城”的光辉历程,围绕“为什么杭州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通过提问与回答、讨论与阐发等互动环节,共同体悟浙江数字化改革所引领的创新驱动为“共同富裕”注入的活力,深入理解浙江大地上的省域现代化先行与共同富裕先行的内在逻辑。

    从校内到校外,融育德与育知,学生走进思政教育基地、走进社会基层,深刻感受新时代发展脉搏,将在实践中的学习与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

    多维发力

    凝聚育人合力

    “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其科学性的重要表征。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教学内容上要保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更要讲求同向同行。

    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坚持开展思政育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家人才需求、时代育人要求和学生发展诉求出发,推动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牵引,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专班,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全域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课内课外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充分整合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学生队伍、实践基地等育人要素,全面推进“顶层设计、专业定制、师生同修、理实一体、闭环反馈”的育人工作模式创新,形成全要素整合、全路径联动、全周期导航的思政育人共同体,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学校与社会相协同的“大思政课”工作综合改革新格局,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浙大城市学院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舞台,以专业人才为渠道,形成价值观、知识面和行动力的思政育人三维协同效应。通过开展课程内轮动、课程间联动的专题组式教学,打破教研室和教师学科背景的界限,贯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思政育人教学资源,夯实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基础,将思政教育真正全方位纳入学生培养过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卓越能力的人才,使学生同步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素养提升,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在“行走的思政课”实际运行中,通过组建“1+1+1+X”的教学团队(1名思政课教师、1名专业群课程教师、1名基地实务导师和若干朋辈导师),浙大城市学院构建了以“劳模工匠进校园”为代表的校内实践教学,以“奋斗的青年”“革命旧址讲新课”“劳动创造幸福”“共同富裕浙里行”为引领的常态化实践教学,以“师生同修理想信念课”为核心的示范性教学的“一箭四星”课程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引导力和说服力,提高课程知识覆盖的全面性和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度,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纵览浙大城市学院在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的综合改革实践,结合了浙江省“三地一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治优势和“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多维发力、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汇聚起久久为功的育人合力,推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焕发出勃勃生机,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迈入新时代,体现新作为。在“大思政课”格局的统筹下,浙大城市学院师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深化“行走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擎共振”效能、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轮驱动”效果、深化第一课堂与二三课程“多轴同构”效应,引导学生在思政教育、专业学习、实践行走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所学、所思、所用统一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相信在浙大城市学院这片沃土上,青年学子们一定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应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