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我们关注的新生代班主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岱君就是这样关心着每一位学生,即使毕业了,孩子们一朝是她的学生,她就尽力为他们负责任。

    (本报8月25日第856期)

    杨雪梅 |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2019年元旦,杨雪梅组建了班主任工作室,在许多人看来,她的这番折腾完全没有必要。毕竟,她在2018年元旦才成立的读写团队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已经名声在外。但杨雪梅没有满足于现状。她发现,当老师们只是比较散漫地写文章的时候,“发表1000篇与发表100篇差别不会太大,还是得走‘专业’的路子”。综合考量了自身的优势,她将目光锁定到班主任这个领域。

    挑战自我。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有着比较苛刻的规定:每人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每周交一篇文章,寒暑假以每天或两天一次的节奏围绕班级管理中的细小问题进行研究性写作……坚持不下去就要退出。如今,每年上百篇文章的公开发表足以让许多人羡慕,但工作室的追求似乎不止于此。

    不要沦为教书匠。“就班主任成长而言,许多工作室把读写作为重要的常规手段来抓,但有的效果并不好,我觉得主要是缺少‘研’。”杨雪梅说,“作为教师,当主动学习能力缺失,又不具备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不能把所学真正用起来,势必会沦为机械的教书匠”。于是,“不要沦为机械的教书匠”成为工作室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几年摸索的基础上,工作室确立了“三研”模式,即研读、研写、研行,其中“读”“写”“行”是指向专业素养提升的行动方式,而“研”则是核心的发力点。

    为了进一步强化阅读中“研”的味道,工作室设置了相对完整的“研读”流程,每月的领读者在读前、读中都会抛出各种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月末,领读者基于自己的阅读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做1小时的讲座,工作室成员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观点,之后则要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不是对书中内容的归结与提炼。我要求成员回归学生、回归教育,与教育实践或育人得失相结合,形成阅读之后的深度思考。”在杨雪梅看来,这样做不仅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提升了大家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让每个班主任都成为他自己。杨雪梅自身的行走状态就是工作室成员最好的成长参照。在她的指导下,工作室成员大多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确立了研究方向,有些工作室成员甚至在自己所在学校成立了班主任共同体。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七中学小学部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家庭的关爱。结合这样的现实情况,工作室成员李竺姿带领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整合,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

    卢桂芳和她的团队一直在为打造“特色乡土阅读品牌”忙碌着;实验小学教师李玲则带领学校的班主任团队进行着“班级管理小点子”研究……

    “我很庆幸这十几个人没有和我‘长’得很像,并没有谁成为另一个杨雪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杨雪梅说。

    从一个人的成长到一个团队的发展,如今,杨雪梅正在带领更多年轻教师走在成为优秀班主任的路上。

    (本报12月15日第871期)

    (本报记者 高影/综合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