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课程:寻美启智之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儿童的诗性本质决定了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真正基于儿童视角、站在儿童立场探索语文教学改革,参与儿童诗课程的开发建设。

  本学期,我利用班队课和阅读课,将课外阅读与儿童诗结合,在班级开展儿童诗诵读、表演、创作、展示活动,努力创设“班本”教育情境,在这场寻美启智之旅中与学生携手开发一项具有本班特色的儿童诗课程,逐步形成“人人悦读儿童诗,人人创作儿童诗”的班级文化特色。同时,从儿童诗系列课程中提炼“诗意人生”的理念反哺语文教学。

  起初,我邀请每个学生购买一本儿童诗集“捐”到班级图书角,供全班学生轮流选读;倡议建立图书管理制度,在班内推选两名图书管理员,分别负责诗集的借阅登记和整理工作;利用家长QQ群和家校通召开网络家长会,建议家长有效指导孩子家庭阅读,鼓励亲子共读;利用班队课开展以“让书香润泽童心”为主题的读书启动仪式,提出要求和建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我选择了金波、王宜振、孙友田、龚如萍、金子美玲、米斯特拉尔、希尔沃斯坦等诗人的50首作品,结集成班级诗歌诵读册,定名为《诗海拾贝》。我在班级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诵读”区,将阅读排入课表,并将学生的阅读情况制作成电子成长档案。

  以往的早读课上,学生们捧着语文书,翻来覆去地读那几篇耳熟能详的课文,早已索然无味。自从有了童诗诵读,学生们被新内容、新文体所吸引,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效促进了良好诵读氛围的形成,儿童诗班本课程的面貌逐渐明朗。

  如果说诵读儿童诗是引领学生触摸童诗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那么儿童诗课程的实施则是催生儿童诗情的最好温床。于是,我决定给平时“虚胖”的语文课“瘦瘦身”,将每周一的阅读课和每周五的语文课作为儿童诗赏读课。

  在童诗赏读启蒙阶段,我以贴近儿童生活为宗旨,确定“季节”“游戏”“亲情”主题,分别选取同一主题下的4至5首诗歌进行赏读。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受到启发,他们特有的儿童视角远远超出我的预设。

  记得在执教王宜振的《初春》这首诗时,我与学生交流:“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是鹅黄/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学生A说:“新叶是刚长出来的嫩叶,对这个世界很陌生,就像小朋友充满渴望的眼睛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将新叶比作眼睛很奇妙、很贴切。”学生B补充说:“早晨的新叶上滚动着晶莹的小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小露珠闪闪发光,所以把新叶说成闪闪烁烁的眼睛很形象。”学生C说:“叶子中间有一根横着的茎,小朋友的眼睛闭起来时也有一条缝,所以说叶子像眼睛。”学生的多维视角让我不断进行再思考。

  围绕儿童诗课程,我定期举办“诵读、创作分享会”。会前,我会带领学生简要回顾一个月内的童诗诵读情况,并对学生的童诗诵读和创作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一个月内学会的诗歌进行个性化展示。我组织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分享诵读成果:梳理阅读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谈谈坚持阅读之后的变化;实行优秀摘抄本、优秀童诗创作流动阅读制,全班学生观摩学习;利用班级的外展板和板报展示学生制作的读诗卡和手抄报;开展“小小诵诗会”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诗歌故事小品、朗诵自己续写或创作的儿童诗,在活动课上表演。此外,我每月邀请童诗妈妈和童诗爸爸进课堂,向学生推荐优秀童诗读本,谈谈与孩子在家庭共读童诗的情景,分享读诗感受和成果。根据读诗成果汇报,班级每月评选出“童诗诵读小明星”“优秀小诗人”“亲子共读模范”,激发学生的诵读、创作热情。

  寻美启智之旅道阻且长,我愿做润泽教室里的追梦人,与学生且吟且思,共同织就诗意课堂中的似锦繁花。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