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五个层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平:许多课改学校,开始效果很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很快呈现出“狂欢”状态。但一两个月过后,学生的热情渐渐消失,许多教师对此无计可施,课堂教学只好又回到强制管理、大量灌输的状态。对此,应该如何理解?怎样解决?

    杜金山: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第一,许多学校引入高效课堂,一开始学生极为兴奋,课堂很快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第二,许多课改学校初期请名校教师上示范课,或请名师用新方法上课,课堂很快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状态。这两种现象都是假象。第一种情况,一两个月后师生的热情下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迅速衰减。第二种情况,课改名师的课上得红红火火,本校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却不灵光。什么原因?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新鲜红利!新鲜感可以惹人兴奋,但不会长久。所以,可以利用,但不能依靠。

    李平: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热情,让主动学习成为常态呢?

    杜金山:关于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题,前面有几篇文章已经阐述得很透彻了。关键是两个要素:一个是充分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欲望层级,另一个是建设好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满足自己的所有欲望。欲望+满足=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动力系统很像汽车上的发动机系统,气缸不断地需要燃料(欲望),油箱(团队)就不断地提供燃料,于是动力就源源不断地输出,学生的状态就像奔驰的汽车一样,一直向着目标前行。现在,有一个问题还没涉及,那就是汽车如何启动(人的动机问题)。

    李平:对学生而言,就是学习行为的动机。

    杜金山:对!动机是动力的源头,是“点火”的部分。新鲜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但支撑不了太久。要从根本上解决持续的动力问题,必须提升动机层次。

    动机是深埋在人的内心的,作为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帮助学生点燃自己。只有学会点燃、激励、启蒙,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5个层次:为父母学,为教师学,为团队学,为自己的生存和名利学,为自己的生命意义学。

    李平:是的,一般孩子七八岁前,父母在他心目中非常神圣,此时的孩子对父母表现得非常顺从,也常常很有“理想”。当孩子进入小学三、四年级,到了青春前期,除了生理上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发生变化,父母身上的光环迅速消失,他们急切地要从第一个组织(家庭)分裂出去,开始向往和走向“社会”,并有了新的偶像崇拜,这个偶像一般就是小学教师。此时的孩子,把教师的话当圣旨,用教师的指示对抗父母的话,可以说,这时孩子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

    杜金山:传统课堂充分利用了这两个层级的动机,为了保持动机的持续性,甚至直接把教师比作父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后,教师这个群体已难以满足他们对偶像的需求,他们急切需要进入更大的“社会”群体。然而,真实的社会距他们很远,此时,通过影视作品、媒体等进入他们视野的人会成为新的偶像,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了自己暗暗模仿的榜样。虽然远处的“社会”非常美好,但眼前的“社会(同伴群体)”更真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突然对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变得非常敏感(超我意识出现),此时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强烈与否与同伴密切相关。

    李平:传统课堂根本没有关注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内在动机的变化,一直希望用学生对父母、对教师的崇拜开启学习的动力系统,这显然与现实不符。高效课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时为学生的成长创建新的“社会(小组)”,把学生第三层次的动机实实在在地开发出来。

    杜金山:对,高效课堂尊重生命、尊重规律,不再把学生学习的动机停留在已经难以为继的父母、教师崇拜上,而是把学生放在了同伴群体的“社会”中: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同伴对自己的帮助和接纳,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尽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高效课堂建设初期,这一点非常重要,依据人的社会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不会被同伴所激励。

    李平:实现这个层次的动机,就可以超越传统课堂了。但高效课堂也不会让学生的动机停留在这个层次,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真正能够自我管理的人,所以高效课堂要求所有课改学校,迅速跨越“为团队学习”这个动机层次,迈入第四层次,变“为他人而学”为“为自己而学”,明确每个人的成功并不真正需要别人的证明。

    杜金山:此时的学生已经逐步迈向成熟,但是依然没有脱离世俗,他可以为自己的生存、生活学习,但还没有达到为自己的生命意义而学的境界。所以,高效课堂最终的要求,是让学生摆脱世俗,实现精神的自由,为自己的生命意义而学习。

    李平:为团队而学的动机,就是常规的高效课堂;到达为己而学,也就对固定组织的需求不再那么不可或缺了,学校可以实现分层走班教学;当到了为自己的生命意义而学,学生将是一个完全自主的具有高尚理想的学习者,此时有没有学校、有没有教师,甚至有没有同伴,都不再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要素,这样的学生已经成为完全的学习型人才——学习将走向其内心最深处,与外在条件几乎无关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微语录     下一篇:评课究竟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