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文化激活常态课堂“生长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教育集团秉承“文化育人”理念,在日常数学教学中适当融入数学文化,拓展了数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激活了常态课堂的“生长力”,在让学生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的同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在课堂上,通过“数学之史”的浸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数学之美”的熏陶,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各种数学应用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各领域融合,建立学生的大数学观;在各种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终身受用。

    精心设计 

    构建数学文化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鹿鸣·成长”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其中拓展性课程分为“品行养成”“学力发展”“特需生长”三大板块。“奇妙的数学文化”属于“学力发展”拓展性课程,是“人文传承类”课程之一。

    “奇妙的数学文化”课程从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出发,首先,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充分发挥教材中隐性数学文化内容的教学价值;其次,拓展生活中的数学文化素材,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注重多学科知识文化的整合,拓展探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深度挖掘

    丰厚数学文化文本内涵

    课程多角度挖掘数学文化元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文化。根据数学文化的内容特点,巧设四个主题来实施,丰厚了课程内涵。

    明鉴“数学之史”:挖掘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史料元素进行再创造、再设计,如“π的前世今生”“负数的由来”等,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探究的种子,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欣赏“数学之美”:挖掘各册教材及相关知识中的统一之美、简洁之美、对称之美、和谐之美、韵律之美等元素,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如“奇妙的0.618”“美丽的比例图像”等,让学生欣赏数学之美,提升学生美育水平。

    玩转“数学之趣”:挖掘数学文化中有趣的元素,如“神秘的音符”“洞穴的秘密”等,引领学生探索数学世界,在操作、观察、实验、思考中领略数学的趣味,提升探究力。

    体悟“数学之用”:挖掘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小小邮递员”“小小导航家”等,在“数学之用”课例中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探究

    推进“数学文化”沉浸体验

    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读、看、学”的学习模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进行“沉浸式”体验,使学习更深入、体验更深刻。

    主题式推进:课程实施采用主题式架构,分“数学之史”“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用”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内容板块。教学时,采用主题式分块探究来推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操作、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发现。

    探究中体验:课程实施注重学习的探究性,有目的地设计操作性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足够的体验并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如“音符中的分数”,分五个层次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索音符时值、附点、谱号等的秘密,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思考与方法,以及能力和素养。

    实践中应用:课程实施注重学习的实践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如“运动产生美”,探究老台门平移的秘密;“小小邮递员”,选择合适的邮寄方式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整合中厚植:课程实施注重内容的整合性,挖掘丰富的数学文化,与语文、音乐、美术、建筑等各学科、领域结合,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使学生发展更加多维。

    多维发展

    触发文化素养源力生长

    本课程创新学习的途径,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接触数学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观察与发现,养成了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领悟到了数学方法的精妙,提升了数学素养和数学文化气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合作、有序思考、交流讨论、清晰表达,培养了阅读、倾听、思考、合作、表达“五好”习惯。

    鹿山小学教育集团秉持“琢玉鹿山,成器天下”的办学理念,植根课堂主渠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奇妙的数学文化”如同一味催化剂,激活了常态课堂的“生长力”,散发出浓厚的“文化味”“实践味”“探究味”……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常态课堂中,一路前行,静待花开。

    (相海燕 王孙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