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是大概念教学,形成连接知识与知识的桥梁,让学生见树又见林。随着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教学设计需要通过大概念、大任务、大观念与大问题,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抽象的素养目标连接起来,让学习者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学习过程,将学到的知识、技能与思维等融合起来,最终形成核心素养。大概念克服了过去只见树木、难见森林的教学难题,建构了学科知识体系,促进了深度学习和意义理解,使学生具备技能应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是综合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新课标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而国际文凭项目中的超学科学习强调穿越学科界限并与真实世界相关联。超学科探究强化了知识间的关联和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大大增强了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四是学科实践,把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新课标确立了学科实践的重要地位。国际文凭项目文件《学习与教学》同样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面对挑战,体验学习过程,采取真实和有意义的行动,培养学生应对现实世界挑战的各种能力。世界即课堂,生活即教材。通过学科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更好地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

    五是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新课标提出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民办国际学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围绕主题概念进行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工具和方式,教师对不同小组进行差异化指导。在评估方面,教师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差异化的评估工具和策略,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估,加强实时考察、动态记录、系统测评和定期总结报告,以确保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让核心素养切实落地,让新课标真正全面融入课堂,任重而道远。民办国际学校要发挥优势,针对课程现代化与育人模式改革创新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执笔人:崔建社)

    4 全球胜任力

    多元文化中学习与成长

    全球胜任力是21世纪公民必备素养。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全球胜任力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全球胜任力越来越被中国教育界所了解。作为一个引入概念,全球胜任力的内涵类似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国际理解,后者与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共同组成责任担当素养。2022年3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要求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未来,全球胜任力培养将逐渐渗透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

    国际学校是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机构,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动荡的2022年,民办国际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点。

    民办国际学校以招收中国籍学生为主,是中国国际学校中发展较为迅速的部分。2022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政策法规的落地,一些民办国际学校或停办,或更名,或转为公办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发展速度减缓。一些办学实力较强的民办国际学校通过创设多语多元的文化环境、设置中西结合的课程,以跨学科、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同时,通过以学生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为特色的主题活动,丰富中国文化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培育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从世界眼光看待和呈现中国文化,从小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可以说,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培育,已成为中国民办国际学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维度。

    2022年,深圳、重庆等城市放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办者市场准入,允许内资企业和中国公民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更好地服务外资引入、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国际化社区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天生具有国际化、跨文化的特点,它们开设国际文凭课程或者针对侨民的本国课程,因地制宜地引入中国文化课程,培养境外学生在中国这个异国他乡的全球胜任力。有些区域教育部门组织多种活动,帮助境外人员子女了解和融入中国。例如,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局在2022年举办了一系列境外学生中文风采展示活动,为驻沪境外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2022年,在公办、民办教育机构共同探索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类型有新的拓展。例如,2022年9月,上海市静安区协和双语培明学校正式开学。静安区教育局与上海协和教育中心合作,为静安区内居住和工作的境外人员子女提供中外结合的双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2022年,国际学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模式更加多元,中国特色更加彰显。随着疫情的消散和我国对外开放大门的进一步敞开,公办学校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将在共存合作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执笔人:占盛丽)

    5 韧性

    磨炼强大的内心世界

    过去几年,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际教育行业变化巨大。无论是疫情影响下的留学困境、外籍教师流失,还是政策层面的“双减”、民办教育监管、公民同招等,都给国际学校带来变局。2022年,我们观察到,有一些国际学校停办、更名,还有一些民办国际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可以说,国际学校进入了发展速度减缓、优胜劣汰的阶段。这些变数,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信心和情绪。未来,国际学校发展更强调精耕细作,要以人才培养质量取胜,真正取得立德树人的效果,为学生走好更长的人生路打好基础。

    外部条件变化和政策变动,相对来说是短期因素,而做教育是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在培养学生时,我们要弄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什么是国际化人才确定的必备能力,什么是影响学生终身幸福的核心素养。目标明确,才能路径清晰。

    关于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能力,很多学者有过论述,包括领导力、创新力、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此不再赘述。当下,要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是韧性。

    所谓韧性,就是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后能快速恢复或反弹的能力,即我们常说的百折不挠。这对于疫情后的世界来说更为重要。

    今天的学生成长于一个相对富足的时代,尤其是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在家长周到细致的照顾和保护下长大。家长用他们的学识和资源保驾护航,为学生排除了成长路上各种潜在的挫折或风险,使他们多才多艺、学术能力出众。但这就万无一失了吗?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一些情绪或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他们或许有漂亮的成绩单,但在面对学业、社交或家庭等变化和挫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能量来应对,容易崩溃或走极端,需要干预和专业帮助。很多优秀学生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拿到国外一流大学入场券,但在面对文化差异、同伴竞争、学业压力等各种问题时,不能良好适应而无法继续学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面对这些令人惋惜的情况时,不免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教育如何能让学生拥有更强大的适应力和能量,来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压力和状况,从而平顺地越过人生路上的沟壑和山丘?

    当然,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需要和家庭、社会合作。我们虽然不能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和障碍,以增强其“逆商”,但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带着这方面的觉知而有所作为。成年人往往追求“确定性”,用确定性的努力追求确定性的回报,规避任何不确定的风险。但教育的魅力就在于“说不定”。在安全的前提下,国际学校要多创造机会,在常规课堂之外,通过田野教学、营地拓展、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体会“小意外”“不完美”甚至“小失败”带来的挑战,在遇挫、反思、改进、提升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学生终将走向更宽广的世界。面对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他们唯有经历磨炼、内心强大,才能面对风雨、享受精彩人生。(执笔人:辛颖)

    6 艺体教育

    高雅灵魂栖于健美体魄

    2022年,受疫情影响,国际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在艰难中不断前行。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艺术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原则、主要目标等关键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国际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得到了新发展。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明确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国际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化用古希腊一位哲学家的话说便是,让高贵优雅的灵魂栖居于健美的体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