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出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在体育品德中,新课标还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的内涵与要求加以明确,这些对于国际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聚焦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国际学校的探索与实践证实,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其积极潜力是巨大的;艺术教育是为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服务的,与分数相比,艺术教育的影响更宽广、深远。

    综观国际学校一年来的变化,体育艺术教育呈现一些新亮点。

    从体育与健康教育看,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态势初步形成。各类体育项目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不少国际学校开展了水上项目、冰雪项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受青睐,如太极拳在枫叶教育集团各校区全面普及;各类运动队的专业性、规范性逐步提升;新课标提倡的运动项目在增加,如生存探险类的定向运动、攀岩等,还有时尚运动类如花样跳绳、滑板、极限飞盘等;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等投入持续加大;与专业第三方的合作形式多样化。

    从艺术教育看,国际学校艺术氛围浓厚,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更高。具体表现为,艺术门类多样,如汉语戏剧、英语戏剧、音乐剧、微电影、动漫、街舞、服装设计等;喜欢艺术或者选择艺术方向的学生比例增加,这与国际学校为学生提供艺术展示的平台与舞台有关;与校外专业机构合作密切,满足学生艺术学习多样化、专业化需求;中华传统艺术项目逐步推广,如中国书法、中国画、陶艺、印染工艺等;国际学校还积极推动各艺术门类的融合创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

    未来,体育艺术教育在国际学校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专业资源、社会资源与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是方向和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学校不能仅以学生艺术技能水平作为衡量艺术教育的标准,也不能简单以单项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成绩作为衡量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标准。体育艺术教育的发展不是学校个别学科、个别教师的事情,更是学校、家庭与全社会的大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实践、引领发展。(执笔人:明德璋)

    7 文化自信

    更重视教育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底蕴

    2022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文化服饰节。师生们身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齐聚一堂,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内容丰富,有中西乐器共同演奏,有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汉服、唐装、中山装等服饰表演,有古典舞蹈和古风歌曲,有话剧《龙须沟》,还有飞花令古诗词竞赛等。首都师大附中国际部的实践只是我国公办学校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多年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国际教育领域一个显著的变化正在发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一批国际学校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底蕴,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程方面,开始从购买、引进国际课程向融合、建设国际课程转变,也即从最初的国际课程借鉴者、消费者向国际课程的共建者、生产者转变。

    基础教育阶段,国际教育的目的是让我国学生进入国际课程的教育模式,培养我国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力和学习力。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体验到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受益良多。但有一段时间,过度的市场化和引进方式的简单化,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比如,一些学校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和外籍教师团队,却不加审核和管理,产生了一些问题。教材和课程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对国际课程的态度和意志,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单纯的引进向中西结合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国际化不是西化,如果忘了本来,就没有未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更好地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将中西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重大课题。

    破解这道题,首先要有战略眼光。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科技、文化冲突加剧,各国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因此,要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国际教育发展问题。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自己民族的根与魂,这样才能服务国家建设。在这样的战略眼光之下,国际教育行业要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气质,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形式固定下来,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这些课程的实施要与国际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吸收国际课程前沿和有价值的部分,使多种文化的营养在学生身上融合。比如,部分国际学校探索学科创新,在语文、政治、英语等学科先行试点,然后实现整体创新,最后形成以中华文化为根、多种文化枝繁叶茂的国际课程体系。

    一批批国际学校所付出的努力,使我国国际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学习了国际先进教育经验之后,我们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态度,以自信的姿态和创造的精神,带着中国文化再去理解、服务这个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故事。(执笔人:刘耀明)

    8 师资

    夯实双语教师队伍发展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表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显然,我国教育的国家使命与全球角色就蕴含其中。建设我国国际教育双语教师队伍,必须对此深入领会。

    2022年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3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教育变革峰会领导人会议上敦促各方共同推进教育变革,让每个人都能终身学习、茁壮成长、实现梦想,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包容、公正、和平的世界。此外,作为“双减”政策和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延续,2022年各地政府进一步开展涉境外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上述种种对我国国际教育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一些影响。

    许多民办国际学校正在努力投入对国家课程、国家标准的学习和教研,在新课标颁布后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并邀请国家课程专家走进学校,帮助教师把握好课程的“国家底色”。同时,一些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也积极回应新课标,如国际文凭组织迅速推出中文版中小学项目课程融合指南。

    教学及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国际教育双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方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在共同发布“国际教育双语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标准”和“国际教育双语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后,开启了“国际教育双语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考试”(CBTC)。华东师范大学在此前获得高中教师证书项目、数学教师证书项目及高级证书项目授权的基础上,2022年还获得了国际文凭组织幼小阶段教师证书项目授权,这是我国师范大学在主动参与国际教师培养共同体、培养符合中国国家需要和国际组织认可的国际化教师道路上所跨出的重要一步。无论是国家级权威学会的“能力考试”还是国际公认资质的本地培养,其出发点始终是一致的,即培养能够担负“双重责任”的国际教育双语教师,提高我国国际化双语教师自主培养能力。

    这种日益凸显的“双重责任”是,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的教育需求。随着我国的课程理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不断吸收国际前沿理念和成熟经验,随着国际理解被纳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或许未来国际教育双语教师的素养要求和普通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国际化双语教师还是普通中小学教师,其承担的育人使命在未来将是共通的。(执笔人:赵健)

    9 管理

    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教育管理队伍

    近两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双减”政策和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学校迎来发展瓶颈期。政策不断变化、管理问题突出、办学质量有待提升,是国际学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国际学校大多强调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而对管理团队的问题未有足够重视。实际上,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并熟悉国际学术与人才交流规则的管理队伍,是推动国际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

    国际学校管理有更专业化的要求。在教学安排上,要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学分、学历互认,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进行改革;在学生管理上,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连年提升,要求国际学校依据国情校情,参照国际先进经验,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层次与结构,提出各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举措,制定评价与激励机制,了解教学科研活动规律,真正做好人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因此,国际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跨文化交流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