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探索思政课教学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育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四川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21-666),结合学校定点帮扶实践,把脱贫攻坚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大思政课”,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涵

激励学生矢志奋斗

    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阶段,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精神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校大学生是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伟大奇迹的“见证人”“亲历者”“受益者”。学校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学校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提炼宝贵思政元素,结合学校派驻的10余名驻村帮扶干部切身经历,以生动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向贫困宣战的过程中,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扶贫一线,感人事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拓展“大思政课”课程体系

    学校积极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拓展课堂教学视野,把当今时代正在发生的鲜活故事、正在进行的伟大时代变革及时呈现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满足这一需求。在“大思政课”育人实践中,学校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讲好脱贫故事,实现“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课堂上,一个个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感触深刻,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与智慧,树立自主学习、服务社会的志向。“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成为学校“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也孕育出塑造价值观的基石,助力大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科学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共同提升。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课堂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的教学理念,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将引导式教学与主动式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年级、课程的差异以及每门课的育人侧重点分别制定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定制,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

优化内容创新形式

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教学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是讲好课程的基础。同时,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而教学形式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体验感。学校在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要求精选内容融入教学案例,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学校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提炼历史、理论和文化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实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六门本科必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找准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防止“大水漫灌”。组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选择与教材相适应的理论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方式不断打磨,突破各门课程间的壁垒,避免教学内容相互重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各门课程中获得成长与收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及互联网平台优势,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慕课等网络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专业教师讲、扶贫干部典型讲、学生讲”的多层次教学格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脱贫攻坚实践故事相融合,让理论焕发新的活力。

    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该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中加以实现。学校积极组织主题辩论、情景模拟、主题演讲、脱贫攻坚优秀影视作品赏析、实地调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动力与热情,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严猛 孙文 李奋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乐学汉语     下一篇:抓牢百年契机 创新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