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建设彰显职业教育社会担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签约仪式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坚持“工科为主,航运为特”的办学特色,是江西省仅有的具备“海船船员培训资质”的高等院校,连续5年获评长江流域九省二市“五星级船员培训机构”,年均完成江西省船员培训总量的80%,学生船员适任证书一次性通过率位居长江辖区榜首、全国同类院校第三。学校利用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了服务江西省航运产业链与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

    2013年,学校开设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等专业,聚焦航运产业链开展集群化专业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经过10年航运办学,形成了专业系统化航运教育体系,学校已融入全国航运职业教育梯队前列。学校连续两届参加长江流域九省二市航海技能大比武,获得团体冠军和多项冠军,并成功承办了第二届长江片区航海技能大比武。长江海事主管部门对学校近年为长江流域航运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集群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航运人才培养质量高,学校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竞赛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专业设置解决区域发展需求;获批长江片区优势骨干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建设了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省级校企合作刘金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省级李国辉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4门;支撑区域产业、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培训,拥有三副、三管轮等14项培训资质,功能完备。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专业建设模式,管理体系可复制,建设路径可借鉴,知识平台可共享,成果影响深远,获主流媒体专项系列报道18次。

    标准对接 

    强化产教融合深度

    学校积极构建对接“三重标准”的航运类专业育训标准与质量管理“双体系”,“双体系”并轨运行,解决了航运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行业需求匹配度不够,质量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学校以国际标准(国际STCW公约)、国家标准(实施方案、管理规则、培训大纲)、企业标准(领军企业用人标准)三重标准(以下简称“三标”)为纲领,明确航运人才教育的质量方针与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标准级别高、适用范围广,着力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依照“三标”,学校建立了航运类专业群育训标准体系,作为开展航运类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产业人才需求,推动航运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确定,实现区域需求、产业需求匹配度高、适用性好。学校与行业、企业依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深度合作,构建“1+N+N”(学校+企业+地方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价值链,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及人才标准构建“5R”(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经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教学体系,形成了“6D”(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编码能力、职业素养)人才标准。

    以“三标”为基础,学校构建了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政、行、企、校多元主体的职责、范围与权限,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有效监督教学条件与实施等质量管理高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闭环管理模式稳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性,成为学校向社会提供质量信誉的重要保证。在育人实践中,学校以现代航运中真实应用场景的各种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展浸润式教学,提升学生对产业的认知能力;通过实景、实操与实地教学,创新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各项资源与学校拥有的实训设备,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专业知识。学校深入挖掘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面向产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迫切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建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将新型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共同构建了实践教育体系和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参与建设了一批由国家交通运输部门海事主管机构和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合作开发教材。

    依托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中央团校培训基地,学校还加大社会培训力度,开展各类非学历社会培训,2019年至2022年完成非学历培训78877人次,涵盖航运类适任证书技能培训和服务社会职业技能培训。

    集群发展

    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学校积极创新互融互通的专业集群组建模式,推动专业集群协同发展,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学校聚焦航运产业链,深度调研产业链结构,梳理产业链的主链、辅链、关键节点与中间节点,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需求,确定专业建设支撑的切入点。

    紧密对接航运产业,学校围绕航运主链的关键节点(航运公司、贸易商、港口企业),协同组建轮机工程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港口物流)两个专业群,专业群互通互补,协同服务航运产业链。作为以航运类专业为特色的院校,学校与航运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有效推动专业群建设,促进与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航运类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术研讨、论文汇编等形式,充分展示和分享相关领域的新科研成果,推动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在专业共建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逐步实现校企融合向产业学院迈进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着力优化专业群配置,围绕产业需求,各专业群按照“核心专业+拓展专业+支撑专业+智能化专业”的原则进行组合,构建专业基础深、辐射范围广、智能化程度高的“核拓支智”四维特色专业群。

    学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服务航运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助力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化发展。目前,学校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京才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中远海航运”“华为鲲鹏”“京东电商”等产业学院,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接新一代航运技术产业发展需求,融合产业标准、国际认证标准,产业学院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梳理了具备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协力培养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研发和管理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更具实用性。校企双方签订长期师资合作培养计划,每年委派专业教师轮流上船顶岗实践,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班模式实施定向培养,共同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优秀学生。

    根据2个专业群所需的知识类别,依托4个产业学院优势,学校大力建设特色课程包,围绕船舶及航运、港口物流、装备制造、智能应用4个领域,专业群内课程设置实现横向融通、纵向深化、智能化发展。

    学校面向航运产业链,充分发挥轮机工程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港口物流)2个专业群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个骨干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数智商贸、康体教育、艺术设计4个基础支撑专业群,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发展、整体推进的“2+2+4”专业群布局。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所有专业群的整体提升。

    共建共享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积极创建“共建共享”的航运产业育训教学平台,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断增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原则,运用产教协同育人方式共建教学平台。基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企业资源、先进技术、产业文化5个职业要素,面向船舶及航运、港口商贸、装备制造、智能应用4个特色领域,深入建设、拓展、整合了证书资源、课程资源、条件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5类教学资源,系统化建成横向融通、纵向深化的“共建共享”航运产业链育训教学平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学校在探索集群化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坚持“校政行企”协同育人,通过“书证融通、教考分离”“学用结合、赛训一体”“教培合一、工学衔接”,为社会和航运企业培养了一批批“社会急需、企业急用、行业好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发展,学校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积极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快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与287家国内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与长江海事、赣江新区、九江市等政府部门及吉利汽车、中远海、华为、微软、欧菲光等63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与中远海、吉利、北京鑫裕盛等9家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和“订单班”,为校企合作开辟了一条可持续之路。与此同时,学校着力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探索校企联合、共同育人机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充分整合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联合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波澜壮阔的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矢志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