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从教热”建强师资队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参加“两会访谈录”。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参加“两会访谈录”。

    ■2023两会访谈录

    近年来,“师范热”“教资热”等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教师资格证报考日趋火热,名牌大学毕业生纷纷流向中小学……教师成为热门职业。那么,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是否会为教师队伍带来格局性变化?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如何借势发展,让“师范热”“教资热”走向真正的“从教热”?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做客刊社“两会访谈录”直播间,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从教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记者: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教师资格考试报考人数近10年翻了66倍,去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人数首破千万,其中非师范生800万人,这是“考证内卷”,还是真正迎来了从教热潮?

    王定华: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明显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育地位提升。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许多年轻学子报考教师资格证,准备从事教师职业,这也是立志报国的一个重要表现。二是惠师政策落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待遇保障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文件颁布5年来,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三是职业优势显现。教师教书育人,立足三尺讲台,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就业竞争加剧。我国每年大约有1100万名大学毕业生,基数大了,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增加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李晓琦:党和国家对教育、教师的重视和各地惠师政策的落实,包括疫情期间大家评估职业的稳定性等,这些都促使更多人愿意当教师,这是我们特别期待看到的。更多人愿意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生阅历的人愿意与我们共事,更多优秀教师进入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

    记者:其实,不仅是非师范毕业生涌入教师队伍,师范院校近年来也迎来招生高峰,部分部属师范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线仅比清华、北大低10多分,王书记,对此您怎么看?

    王定华:大量优秀青年的加入,要求我们进行相应调整。在培养上要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育实习、科研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培育等方面,应着力使未来的师范生能够胜任不断变化的教育现实。师范毕业生正式成为教师后,在培训上,我们要做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县培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体现分层培训特点,突出能力建设;在教研上,我们要让每名教师都能够被纳入一定的教研体系,对学科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我们要让大部分教师通过培训胜任教师,一小部分教师接受培训指导后如果仍不适合当教师,就要调离教学一线岗位。大量好教师加入之后,现有教师也会拥有更多选择,他们可以进修、做一些脱产研究等。

    记者:更多优秀人才选择教师职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请问李校长,非师范生的加入会给学校和一线教师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晓琦:这样一个大趋势会给学校带来很多机遇,比如学校会有更多组建团队的方式,新课程改革提倡跨学科学习,非师范生的加入会让这样的专业团队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性。当然,非师范生往往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和相关实习经历,对此学校就要做好相应准备,把我们所面对的挑战转化成机遇。比如为非师范生提供快速适应角色的培训课程,真正实现精准培训,帮助新入职教师迅速适应教师岗位。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不同的支持路径和机制。比如中关村四小成立了“127”协同模式团队,我们聚焦某个问题、需求或场景确立任务目标,然后根据教师能力状态和角色意愿,按照先锋小队、共创合伙人、应用团队3种角色分阶段组合人员。在每一个创新项目里,我们都鼓励教师承担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学生的创新型学习,每个人的优势都可以得到发挥,也就不分师范和非师范了。

    师范院校如何应对“从教热”

    记者: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阵地,王书记,您认为师范院校应当如何应对“从教热”?

    王定华:师范院校要努力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相关部门也要进行督导检查。此外,还要推动落实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院校应一马当先,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还要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优师计划,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体系,加强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的培养,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素养。师范院校不必追求“高大全”,而应该把培养师范生当成主业。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要重视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在学科评估、重点领域的建设方面,对师范院校实行单列,让师范院校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把师范教育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对于中小学而言,李校长,您更希望师范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准教师”?

    李晓琦:师范院校和中小学都应该立足于教师的长远发展,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贯通起来。我们特别欢迎师范毕业生,这些“准教师”对教师职业有初步的认识,他们经过师范院校的学习,能够对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好教师的能力有感知。当然,我们特别期待这些“准教师”对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有体验,他们在师范院校所学习的课程应该与中小学的教育改革方向是一致的,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职前、职后顺利过渡。同时,不论什么学校的毕业生来到中小学,都需要有一个特别底层的核心能力——学习力。比如,即便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去中小学当教师,也可能面临跨专业教学的问题,他们需要优化自己的能力,挑战不同的专业,这些都考验着一个人的学习力。此外,如果“准教师”善于反思,能够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善于把自己的经验提炼为解决方案,也有助于自身和学校发展。

    怎样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记者:一线城市出现“从教热”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王书记,您认为应该如何引导优秀教师流向中西部地区?

    王定华:一是要加大全科教师的培养供给;二是落实乡村教师优惠待遇,同样条件同样学历的教师到乡村任教,应该提高相应的待遇,并且能够优先评聘高一级职称;三是实行乡村教师定向招生,让他们毕业后能稳定地在当地工作;四是保持“特岗计划”力度不减;五是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六是丰富乡村教师文化生活;七是开展城乡学校一体化联盟;八是强化乡村教师能力建设。

    记者:广揽人才,还要善用人才、留住人才。李校长,您在教师招聘和教师培养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考?

    李晓琦:如今甄别好教师,不像过去那样通过面试就可以解决,我们其实更希望为“准教师”提供一个实践场景,给彼此一个相互观察的过程。学校在面临这样的挑战时,至少要做好几方面的事情。第一,要有科学的遴选机制,从而真正选出学校所需要的好教师。第二,要有非常好的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特别是面对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构;二是有什么样的退出机制,这是对教师成长负责任的表现。在留住好教师方面,学校应该思考如何为教师提供支持。以中关村四小为例,我们主要是从3个方面来支持:一是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我们希望教师能够拥有专业认知、职业认同,把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风险防控融合在一起;二是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撑机制,除了组队模式,我们还会提供斜杠青年成长计划、“8090后”专业写作计划、项目学习研发小组等,拓展教师的成长通道,营造开放、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的组织文化;三是让教师拥有更好的职业体验,怎样帮助教师提升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学校要着力做的事。

    给“准教师”的N条建议

    记者:对于想要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和有志于加入教师行业的同仁,两位有什么建议?

    李晓琦:任何人选择从事某个职业,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为我的追求和目标做什么样的准备。认准自己的目标,认准自己的志向,整合不同的资源,为自己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和动能。

    王定华:我想送给大家几句话。第一句话是热忱欢迎。欢迎你们从事教师职业,从事教育工作责任崇高、使命光荣、任重道远,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品德、汗水去感染学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二句话是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的长项、不足,了解教师职业的新形势、新素养和新要求,并且真正能够做到教师职业是自己喜欢的职业、愿意从事的职业、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条件,我不建议很多人盲从。第三句话就是做好准备。如果下定决心要当教师,你就应该做许多方面的准备,尊敬同辈教师、爱护关心学生;不断学习,增长教学本领;熟悉课程教材,掌握教法手段。在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中小学生人数在未来可能锐减的形势下,教师职业的竞争将不断加剧,优胜劣汰将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AI的广泛应用,教师的一些重复性劳动有可能被替代。所以,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从事教师职业,就要全方位提高自己,做好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