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推动文化产业振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河北传媒学院坚持推进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3315”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即以“项目引领,实践导向”为指导思想,明确“一个培养目标”,培养“三种能力”,采用“三年三段”的进阶式培养方式,依托“一个协同培养机制”和“五个保障体系”,实现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效果逐渐显现。

    一、明确“一个培养目标”

    河北传媒学院艺术硕士培养定位于“四个服务”面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文化事业和产业需求,服务京津冀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在明确服务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艺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就是要“以德为先,以艺为本”,将立德树人贯穿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科研创作全过程,培养具备宽广深厚的专业领域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技巧、良好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艺术专门人才。

    二、培养“三种能力”

    艺术硕士培养,必须始终围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艺术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由艺术专业能力、艺术实践应用能力、艺术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构成。艺术专业能力指艺术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创作制作技能与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艺术实践应用能力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艺术实践及相关职业问题的能力;艺术创新能力指创造和发展艺术专业知识的能力,即创造新思维、提出新见解、作出新选择、产出新作品等能力。三种能力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

    三、采用“三年三段”的进阶式培养方式

    “三年三段”即一年理论学习、一年专业实训实践、一年学位作品创作和论文实践,分层递进式实现不同阶段的能力提升。

    第一年第一阶段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注意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及新技术课程的引入,注重夯实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研究生掌握现代艺术理念,了解国内外艺术领域理论前沿,培育文化艺术涵养,拓展专业视野,发展批判与创新思维。

    第二年第二阶段是专业实训实践阶段。这一阶段以项目为载体,以单一课程实践项目为点,以艺术类学科专业竞赛项目为线,以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实践项目为面,以行业企业委托项目为体,由小渐大,由易渐难,形成点、线、面、体的项目制实践教学体系,使研究生充分融入艺术行业实践创作项目,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与自主创新精神。

    第三年第三阶段为完成学位“作品+论文”创作阶段。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依托专业实践基地或成果,独立完成一件艺术创作作品和一篇基于作品的论文。学位作品要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创新性,学位论文则要体现研究生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体现对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广的认知和理解,反映其对所研究领域良好的技术驾驭力、想象力和艺术诠释力。

    四、建设政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

    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合作企事业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建立人才、资源、成果共享机制,联合建立培养基地,或开设研究生工作站,共同研制文化行业企业专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合作艺术创作项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实务课程、共享优秀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推进用人单位“定制化”培养。

    五、完善“五个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三导师”队伍体系。学校建设自有导师、业界导师和知名高校教授协同培养的“三导师”队伍,“三导师”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作品和论文创作等培养过程中,各负其责、协同指导,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论文及作品选题、行业实践等,共同指导和带领研究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深入行业环境,体认艺术实践流程与环节,激发创新活力与自主性。

    二是以项目制为抓手,建立学校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专家工作室“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学校实验室以为研究生提供模拟仿真的学习实践环境为目的,锻炼研究生初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基地采用顶岗实习形式,以锻炼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专家工作室依托学界业界大师,带领研究生参与行业真实项目制作全过程,提高研究生创作能力,激发创新潜能。

    三是打造多项目来源系统。采取学校多方争取、导师力争自带、学生主动寻找等多种方式,多层动员,积极向党政文化宣传部门、文化产业单位、艺术服务企业申报、投标,寻找项目。学校设置独立的产教中心,专门负责校外资源动员和校企合作,多方拓展项目来源;校外实践导师充分利用所在单位资源,将一些适合师生的艺术实践项目带进校园与课堂;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服务当地文化建设,在实习实践中寻找合适的项目。

    四是完善多元化质量标准体系。从入学考试开始,重视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经历,在复试中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课程成绩评价中注重创作作品的权重,从创作理念、创新性、想象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实践以学生实践成果水平为检验标准,从实践成果主题、人物刻画、整体构思多方面进行检验;学位论文评价以创作作品占70%、论文占30%的比重综合确定考核成绩,学位论文需围绕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或围绕创作理念与技能创新等展开,从选题、知识体系、应用价值、创新性、规范性、答辩质量等各方面给予考核评价。

    五是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并完善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培养与管理制度、学位授予制度、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资助制度等各项制度,特别是进一步完善招考环节专业能力考核制度、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以及培养、学位授予各环节质量监控制度。

    学校推行“13315”艺术硕士培养模式以来,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学校获评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建设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和省级教学案例库2个、省级示范性实践基地1个。艺术硕士获评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立项省级创新项目10余项,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研究生的行业适应度与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

    (卢红玲 王丽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