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通讯员聘请书勾起的家族往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浦江县第三中学 张 沛

在老家廿四间走马楼东三厢房顶楼,我打开了一口樟木箱子,里面除了一本费新我先生编绘的《怎样画铅笔画》,还有一张《浙江教育》(编者注:刊总社出版期刊,1951创刊,1997年停刊)编辑部颁发的聘请书:“兹聘请张世庸同志为本刊通讯员。”聘请书编号为00020,时间是1962年3月8日。

张世庸是家父,已经去世,这份聘请书帮我把诸多往事连成一串。

一、李四光弟子张子京

我家从事教育,始于曾祖父张子京。

张子京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毕业后曾在家乡与族亲一起合力创办乡学启明书院。

他曾在杭州崇文书院、衢州中学、春晖中学、浦江县中山中学、浦江中学、杭州师范学校等校任教,为浙江教育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浦江中学校长的张子京抗拒国民党政府的停课命令,开展护校行动,使学校财产得以完整地移交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

张子京任教中山中学期间,深得学生欢迎,家父在校就读,觉得倍有面子,乐意在同学面前称他为“爷爷”。

当代著名科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钟云霄女士与家父同班,她在《一段难忘的往事》中说:“教理化的张子京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他课讲得很有趣,分子原子到他嘴里都拟人化了:水在汽液固三相之间的转化变成天性好动的孩子之间手拉手;讲到波动,他摇晃着一株麦子,用风吹金色麦浪形象而深刻地说明‘波在前进而介质却只在原地振动’的道理。他的课我听得入了迷。”

二、解放军“教头”张世庸

1950年12月,家父张世庸从华东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任文化教员。

1952年下半年,军所属炮兵团干部文化学校举办初中班,安排家父任教初中代数。

家父只有初中毕业,教学对他来说是个挑战。但他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水平,写信向杭州的爷爷张子京求教。鸿雁往来,曾祖父不厌其烦地为家父讲解教育理论,传授教学方法,并寄来教育报刊。

根据家父回忆,张子京向他强调:课堂要生动有趣味,要像磁铁一样吸住学生的心;课堂之外要关心学生,力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曾祖父的教导于家父影响甚大,家父在教学中也力求提高炮兵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拇指测距原理、用测角仪测量河宽时,都带领学生实践操作。

有一位30多岁的桑排长,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对学文化有抵触,积极性不高。家父抓住桑排长喜欢打篮球的特点,陪他练球,借机灌输一些学文化的道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家父教学认真勤奋、教学效果显著,1953年1月被授予“三等人民功臣”称号。

走上军队文化教育岗位后,家父即按曾祖父的要求订阅教育报刊。之后,不论转业后在衢州师范学校读书,还是师范毕业后走上中小学教育岗位,家父一直坚持阅读教育报刊,同时认真总结,积极写作投稿。

家父曾在江山县的上余、木车、五程、湖川头、大溪滩等地任教。他关心爱护学生,坚持每个学生家庭每年至少走访一次的做法。

在木车任教期间,家父有一次去学生家家访,返校途中经过上碓村附近,在薄暮的山路上,与一头野兽对峙了数十秒。

家父还任教书法课,他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汉字的笔画间距、汉字内部不同部分存在的比例关系,教学中把书法和算术结合在一起,为乡村培养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当地不少村民还保留着家父赠予的墨宝。

三、五代人的从教基因

我继承了家族为师从教的基因,从小立志当一名教师,高考志愿填的是浙江师范大学。

毕业后,我多次放弃去外系统工作的机会,一直坚持在中学教书。

在师范读书时,我喜读教育报刊,通过《》介绍林炜彤著的《林炜彤语文教学文萃》,便想法购得一本。

走上讲台后,我“依瓢画葫芦”,在“明、实、严、效”四字上下功夫,追求“有得、有趣、有用”的课堂;我大胆模仿,开展“诗文日读”、举办班刊《自己的园地》等第二课堂活动。

1991年5月,“诗文日读”活动成果在县域研讨会上交流,有关总结发表于当年6月《教研通讯》。对初上讲台的我来说,那是莫大的鼓励,鼓励自己坚持阅读、思考、写作。从教3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阅读、思考、写作,发表或获奖作品逾百篇,课堂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成绩不错,获得过教坛新秀、名师等称号。

2021年,我女儿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她也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职业。

她在研究生阶段修习的是教育技术,更多关注的是“电子游戏设计元素”“二语词汇习得”等新知新能。我提醒她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这是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通过参加刊总社举办的教师读书征文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