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天被叫停,分层教学怎么那么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近期,多位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深圳沙湾中学初三分层分班教学实行3天被叫停,希望继续实行分层分班教学。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10月13日回复称,此前学校准备对初三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明确分班没有重点班或非重点班之分,教师的配备一视同仁。但在一些家长的质疑下,在征求一些家长的意见后,学校决定让所有学生回原班级上课。

给学校分层教学多一些空间

□李 平

深圳沙湾中学的分层分班教学尽管强调“没有重点班、非重点班之分”“教师的配备一视同仁”,但在部分家长的投诉之下,只存活了3天就偃旗息鼓。

家长们不必一提到分层教学,就条件反射地将其与“区别对待”联系起来。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并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不同的作业等。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双减”之后,随着培训机构的逐渐退场,学校教育承担起了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家长也需多体谅学校的处境,不能动辄祭出“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大棒,让原本正常的教育教学也变得畏首畏尾。“一刀切”的教育不代表教育公平,只会制造更大的不公平;教育均衡也不是说让每个学生都学一样的内容、做一样难度的作业,那只会让“因材施教”沦为一句空话。随着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非但要提倡,更应加强。

眼下,开展作业研究与管理,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已经成为当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一些学校已实现了根据学生实际差异,做到“一生一策,一师一案”,力求作业辅导个性化。所有这些,对学校、对教师都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在此过程中,还望家长们多一些耐心,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不必对分层教学谈之色变

□付 彪

分层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公开资料显示,国外的分层教学最早产生于1868年的“弹性进度制”,即将学生按照学力分成甲、乙、丙三个层次,并开展不同水平的对应指导。进入20世纪后,分层教学的种类逐渐增多。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就是说,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分层,而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硬性分离、独立建班。深圳沙湾中学既然实施分班,就难免会遭到家长的质疑。其一,学校是按照什么评价标准进行分班的?若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而是由学校按照成绩分班,必然会给学生贴标签并受到歧视。沙湾中学在分班时,并没有与家长充分沟通。其二,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在层次高的班级接受熏陶,但新学期开学后,有的孩子对新班级难以适应,也使得一些家长产生排斥心理甚至谈之色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国家推出的“双减”政策,在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等。可以说,这些都为进一步探索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模式锚定了方向。

由此可见,分层教学并不可怕,学校不能与家长充分沟通,操作中不能做到公开、透明,或打着“因材施教”幌子、实则选拔尖子生而独立建班,这才值得担忧。如果学校与家长沟通得好,把选择层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并不断完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评价标准、走班制管理等配套措施,分层教学就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分层教学的前提

□朱小峰

分层教学是件好事情,它是开展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是教育精准化的一种策略。

但是,分层教学在实践中却屡屡受挫,饱受争议,根本原因是分层教学并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前提,导致人们对分层的依据及分层的最终成果产生怀疑。一方面,分层教学是对自然性的教学状态进行二次划分,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是否存在“唯分数论”倾向,需要澄清;另一方面,分层教学实施后,教育对象的发展是一种有计划的提升,还是一种无目的的“放羊”,也必须让大众知晓。上述评价体系的模糊或者缺失,必然会使得分层教学被诟病。

由此,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分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宗旨,从学生的学科成绩、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三个方面科学地划分教学分类层次,并制订相应的师资和教学管理标准,取得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认同。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学校急功近利,从而产生划分升学“重点班”“快慢班”等小动作。实际上,科学的分层教学,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有序发展,所有的班级都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班”,所有班级的发展都有迹可循。

其次,在分层教学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进出机制,实现不同层次间学生的有序流动。这种流动,并非高低之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检验自身发展能力和空间的机会,促使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激励自己,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舒适区”,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