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思维方式、见学习习惯、见答题方法—— 透过作业面批看见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舒玲玲

“这题一看就是不对的,我以前就跟你说过,受力题是你的硬伤。”

“来,你说说这题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所以你今天在我的课堂上get到的就是这个?”

……

12月20日下午3:30,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科学教师严小燕将九(5)班学生童子衍叫到一间会议室,然后拿出他的科学作业本批改起来,边批边发出“灵魂拷问”。不只是答错的题,个别题目尽管做对了也会被问及解题思路。

大多数问题童子衍都能答上来,遇到真不会的,小伙子也会跟老师撒娇“耍赖”——“这题我就是懒得改了”“这个是我瞎猜的”“这里我知道写错了”……短短五六分钟的面批结束后,童子衍的作业本上多了好几个红笔写下的关键词,那是他要回去巩固的知识点。

“这次面批是他跟我‘预约’好的。”严小燕告诉记者,午饭后她回到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摊放着一本作业本,“这已经是我跟学生之间的默契,是他们要找我面批作业的信号”。严小燕说,在华外,学生追着教师面批作业是常态。

“双减”新政特别提到要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但在华外,作业面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02年,数学教师樊红良就开始尝试面批面改。“学生在数学作业上有很多个性化的问题,不适宜一刀切地采取集中讲评的方式。”樊红良认为,有效课堂需要有效落实来保证,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通过作业面批来帮助其查漏补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不能让他们停顿太久。

如果说“双减”之前的面批更多的是教师们“捧着良心作奉献”,那么“双减”之后,作业面批就变成了“必须要做的事”。为此,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建章立制,由教务处根据各年级教学实情,统一安排作业面批的时间、场地、人员、对象、内容、方式及评价考核办法。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面批,也不是所有作业都适合面批。”在校长蓝建龙看来,理清楚“谁来批、批什么、怎么批”至关重要。为此,该校围绕面批的时间频次、师生安排、内容选择、传授方式、语言与符号的运用、情感态度调适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统筹排布。

在七(9)班教室后面,有一张空课桌,与讲台位置遥相呼应,两位教师一前一后正在给学生面批作业。过了一会儿,班主任杜丹丹将学生罗昱麟叫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小声交谈起来。“这孩子平时责任心很强,对班里的事情很上心,我就趁机鼓励他将这种责任意识迁移到学习上。”杜丹丹说,面批不能只停留在作业本身,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习惯、情绪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借着面批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此,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黄海彬也有同感,他曾教过一名平时不太自信的女生,但因为在面批时耐心地指导了她如何更好地写作,该女生那阵子连听课都认真了不少。

“面批也是需要‘备课’的,但不是随便拿起作业本打钩画叉那么简单。”严小燕说,教师在研判对错之余,也要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面批对新教师意义更大,能帮助他们更快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因为作业面批不仅是检验作业有效性的关键,也反过来倒逼教师们更专注于作业布置和课堂教学,不少教师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适合面批的作业。为了掌握面批落实情况,该校还通过每天的班级日志和每月的学生问卷来加强对作业面批的反馈评价,并及时传达给年级组、班主任和备课组教师,继而改进教学。

除了平时课间个别的、零星的面批外,每个班都有固定的面批时间;同时段安排两科教师进班面批答疑,做到一文一理,一内一外或一前一后;不只有一对一面批,还有一对多小组分层面批;要在分层作业的基础上进行分批次面批;面批遵循“问讲改导”原则,要透过面批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答题方法,学懂弄通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老师们将作业面批当作试验田,种出了五彩斑斓的花。”蓝建龙感叹。在传统的钩、叉、线、圈等批改符号之外,教师们还根据学生学段、兴趣、个性差异和发展情况等特点,创新采用简笔画、橡皮印章图案、正向评语、暖心鼓励等更能打动学生的评价方式,鼓舞学生不断进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