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软件暂时下线,让作业回归本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 倩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手机一拍,答案就来,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创新,搜题App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都能为学生答疑解惑,也让家长在辅导孩子的作业时不再头疼。从本质来说,这个功能并没有原罪,但这种便捷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一开始是遇到不会的题目才拍照搜索,看一看解题步骤,慢慢地就管不住自己,题目稍微难一点就直接搜索答案” ——有了简单便捷的获取答案的途径,谁还愿意去思考呢?特别是对心智还在发育的中小学生来说,一边是费力思考却未必有结果,一边是轻而易举就可获得答案,自制力稍有欠缺的就容易对搜题App产生依赖。如此一来,学生无法从作业中获得思维的训练,教师也无从知道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导致教学失准。更有甚者,在高考时铤而走险使用搜题App作弊:2021年6月7日,湖北武汉一考生在数学考试时将一道考题上传至某搜题App,被严肃处理。这类App,其实早就引起了不少教育专家、广大教师甚至家长的忧虑。

更何况,不少App的开发者,初心不在教育而在追逐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借此将学生引导至有偿服务上去。上瘾即流量,流量即生意。长此以往,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学习成长有害无益。

“拍照搜题”被禁,其实早有迹可循。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之后,不少在线教育App就对相关功能进行了调整。

而此事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并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须知搜题App受欢迎的重要因素是,部分教师作业布置得太多、太难,学生没有时间细细思考或超出其能力范围,还有不少作业需要家长辅导、批改,家长却无力承担。

“双减”政策不仅明确禁止让家长批改作业,也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提质增效的要求。曾有学生向笔者抱怨,用搜题App搜出来的答案都是错的,还不如直接去请教同学或教师。可见学校应顺势而为,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机制,激发学生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必须提升作业设计能力,追求少而精,增加练习的有效性,同时不妨多探索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让学生乐于思考,从思考中获得成就感。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搜题App下架是暂时的,不论其何时回归,正本清源,让学生摆脱依赖,学会独立思考,是作业的本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