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真正该担忧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 丰

“双减”百日,在各项政策逐渐落地的过程中,有部分家长表示对“教育质量”滑坡的担忧。这种担忧既反映了那些家长对“教育质量”的狭隘理解,也反映社会各界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期待。

教育质量”是什么?教育质量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反映。考试测验中反映的分数只是学生发展的局部。而且考试还有“生考”(命题风格陌生)与“熟考”(命题风格熟悉)之分。一般学生在命题风格熟悉的考试中的表现要好于风格陌生的考试;但也有一些学生在命题风格陌生的考试中的表现更优。懂教育的人知道,前者的学习是相对肤浅的,是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基于理解能够迁移的学习,因而其成绩也是有一定欺骗性的,它掩盖了学生未理解就熟练的问题,助长并推高以灌输和训练为特点的学习。但今天有不少家长为此而迷惑,十分在意这些“熟考”的得失。但真正的学习者却是后者,是“生考”中的表现优于“熟考”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真正优势在于其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刷题的经历。

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忧的是,不少家长,包括部分学校除了重视学业考试,重视认知学习之外,却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体质健康及社会性成长的重要,这种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必须及时扭转。

深入剖析当前作业问题、校外培训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我们成年人对被动学习、低阶学习的漠视与无视。相当一批家长,包括一些教师还是将被动学习、低阶学习当作是学习,其实这些未必是学习。依赖校外培训,长期沉浸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将注定是“缺钙”的一代,他们能否独立“站立”才是我们真正的担忧。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低阶学习为高阶学习,才是教育走出困境的正确路径。

在“双减”中,学生减少了重复的作业,增加了灵动的实践;减少了对培训辅导的依赖,增加了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锻炼。这对学生的成长必然是有益的。尽管这些进步未必都能马上体现在日常测验中,但会在学生的精神面貌中得到体现,在学生长远的能力素质发展中得到体现。

客观上看,“双减”已踩下了刹车,我们要随即打开正确的引擎。加强作业管理、开展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是“双减”政策中要求明确、措施具体、近期必须落实的重点工作,但改善教学过程、端正评价导向是与这些具体措施同等重要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重点。我们必须意识到正确的学习导向与评价导向是“双减”的基本原则,在疏导家长忧虑的同时,从政府官员层面到学校与教师层面,都要将端正评价导向、转变学习方式作为巩固“双减”成果的真正关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