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同行三十载 奋楫扬帆但信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0年岁月如歌,弦歌不辍,砥砺奋进; 

    30年初心如磐,追求卓越,履践致远。

    从1993年到2023年,青岛大学在四校合并办学的30年里,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职能,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多源汇聚薪火传承 凝聚蓬勃发展力量

    199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当时的青岛大学与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青岛大学。合并办学30年来,青岛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走出了一条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道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审时度势谋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2000年,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青岛大学着眼长远发展,对学校中长期战略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2001年1月,《青岛大学“十五”改革与发展计划》经一届一次教代会审定后实施,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构建起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青岛大学坚持走高质量、有重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12月,青岛大学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新时代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一三五五十”发展战略和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开辟了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航向。在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学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打造青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开启了全面推进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党建的引领和保障。近年来,青岛大学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抓实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带领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学习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落实校、院(部)和党支部三级培训制度,打造“学习型、研究型、谋划型、实干型”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校党委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中的领导作用,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健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务实型、服务型、和谐型、效率型”机关,稳步推进校内巡察。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规范决策运行机制,以党建促“学院办大学”落地生根。

    强化质量抓示范,精心培育创样板。近十年来,通过深入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工作,青岛大学有3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名学生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2个学院党委获批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4个党支部获批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获批山东省首批研究生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山东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4个基层党组织获评省市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7名党员获得省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6项党建成果入选山东省高校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3项党建调研成果获青岛市党建研究会重点调研课题优秀成果。学校获批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基地。

    立德树人启智润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之本。合并办学30年来,青岛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本科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形成“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和“六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是青岛大学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一”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体系核心;“二”即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体系支撑;“三”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育人途径;“四”即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四温”教育,是育人方法;“五”即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的“五成”教育,是育人目标。“六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即在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六个方面凝心聚力,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在协同育人和思政育人体系的牵引下,青岛大学的本科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态。“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四个融合”“四个转变”。学校按照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的“四个融合”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从宏观学科专业、中观教研室活动、微观课程与教材入手,全面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的“四个转变”,实现了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卓越人才成长路径。近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8个。目前,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种,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8种;12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17个学科入选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17个学科入选USNews202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18年以来,学校动态调整招生专业,陆续停招本科专业23个,新增专业4个,将招生专业由102个优化调整到79个。共有39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治学报国勇攀高峰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0年来,青岛大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融合,产教研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为进一步释放师生创新活力,学校坚持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之源,加强科技政策顶层设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优化科研生态,扩大科技管理自主权。近十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5项,立项数量十年间增长了140%,在2022年公布数据的全国350多所高校中位居第43位。十年间,到账纵横向科研经费从2013年的7642.6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37612.1万元,增长392.2%。SCI论文数从2013年的666篇上升到2022年的4924篇。2022年进入自然指数排行榜全球高校前300位,中国内地高校76位。

    不断释放的科技创新活力夯实了学术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根基,学校综合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近十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7个,新增省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22个。青岛大学发起并作为股东单位共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与海信集团共建“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数字医学临床诊疗与营养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与愉悦家纺共建“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

    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青岛大学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加快推进“15117”计划。截至目前,青岛大学专任教师总数2602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70%,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达到34%。聘任海外院士14人,两院院士12人。自主培养国家人才称号17人,泰山学者增加到124人次。26名学者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累计招收博士后1121人。博士后在站人数从30人增至802人。共获批博士后类相关基金1098项,“十三五”期间获批博士后基金数量排全国第21位。

    胸怀祖国回应时代 担当作为服务社会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青岛大学以青岛城市命名,与青岛市相伴而生、血脉相连。30年来,青岛大学始终坚持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与青岛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大力量。

    2018年,继推出《青岛大学服务青岛计划》之后,青岛大学又发布了《青岛大学服务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白皮书》。面向“十四五”,青岛大学制定服务山东、服务青岛“十四五”行动计划,并提出“一体四翼”的工作思路:“一体”是以学校事业发展为体。“四翼”中第一翼是指上合校区建设,依托上合校区服务上合示范区,服务上合组织经济发展需要;第二翼是指医学医疗事业发展,以科研带临床,以高水平医学带高水平医疗,打造北方重要的医疗高地;第三翼是指师范教育(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以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师范教育,服务青岛基础教育发展;第四翼是指科技文化社会服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