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职业教育建在农业产业链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和技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撑是时代赋予县域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勇担服务乡村振兴使命,针对乡土技术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始终坚守农村学校底色、突出农业专业特色,对涉农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成色,走出了一条“聚焦‘三农’,‘四链’融合,平台助力,培养一专多能本土人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唐之路。

    以产业需求推动专业升级

    多年来,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主动对接乡村,围绕乡村产业链,开展区域农业产业调研,精准了解乡村产业人才和技术需求,实施涉农专业创新转型,实现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乡校”双向赋能。

    专产联结,动态调整。聚焦高唐县农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求,针对“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全产业链条增值需求,学校每年定期开展覆盖城乡社区、企业、农村合作社的一线调研,走遍全县400多个自然村,针对农业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等农业新生态,科学预测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完善专业与产业联结机制,建立专业随产业转型升级动态调整制度,推动专业升级改造。

    聚焦优势,突出特色。学校把传统优势专业——作物生产技术、现代园艺技术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实施“三二连读贯通培养”,丰富专业内涵,提升办学层次。围绕产业变化增设食品加工工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农村电商培养方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增加农机维修方向,会计专业增加农村经济核算管理方向。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体系,直接服务农业产业的专业达到3个,服务农村产业链的专业达到9个,涉农专业在校生达到2300余名。

    以岗位能力定制人才培养计划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针对“毕业学生到农村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将爱农业、精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作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立足岗位,优化课程。学校基于乡村产业需求进行工作领域拆分和关键能力重构,构建“专业核心课+拓展选修课”课程体系。将农业产业标准、生产服务项目和“三农”文化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农业生产实境和真实项目,打造生态课堂。与企业共建数字农场和田间实训室,开发基于乡村产业和岗位实景的虚拟仿真实训等数字化教学资源2.6TB,增强教学的鲜活度和实效性。

    全面培养,分类施策。学校经常性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走近农民、体验农业,向学生宣讲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爱农”情感,为学生搭建多路径成才平台,真正实现学生“就业有门、升学有路、创业有基础”。为破解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和技术之困,2021年,学校以人才培养改革为突破点,立项山东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扎根乡土,耕读育人。学校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在乡村的具体内涵,开展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为主题的“爱农教育”,开发耕读教育校本教材,定制“三农”系列德育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爱农情怀。建立杜立芝工作室,聘请“齐鲁时代楷模”、本土农技专家杜立芝担任涉农专业学生的产业导师,激励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做新时代“新农人”。

    以多样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深度融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主动作为,搭建科教产培一体化、多样化平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科教融汇,增值提效。学校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建设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先后签约县内外62名技术专家入驻基地,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帮扶活动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育训并举,增智赋能。学校于2008年成立社区学院,在乡镇设立16处教学点,分层分类开展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累计培训农民学员4万余名。学校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目标,举办农村“两委”成员学历提升班4期,培养农村“两委”成员142名,专题培训村党支部书记180余名。

    多年来,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始终坚守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学生爱农、事农比例不断提高,上百名毕业生已经成为高唐县内有名的“土专家”“田秀才”,毕业生创建农村合作社、涉农企业71个,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县域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成绩突出,学校被命名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郝长池 李强 崔士忠 杨元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