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天开园主题雕塑。刘东岳 摄

    5月18日,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这是天津市教育界和科技界共同关注、齐心参与的一大盛事。

    规划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天津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供载体平台,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立“握手”通道,推动校企合作

    在天津市南开区津河畔,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交界线往西不远处,便是天开园核心先导区。

    天开园以南开区环天南医大片区为核心区,以西青区大学城片区为西翼拓展区,以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片区为东翼拓展区,在功能上形成以研发孵化为主的“一核”和以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主的“两翼”。目前,天开园已入驻首批优质创新创业项目55个,注册企业287家,签约金融服务机构104家,落地科技服务机构80家。

    据了解,天开园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56所在津高等院校、170多家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面向全球创新创业师生和科研工作者,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建立高校与产业园区“握手”通道,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高校在天开园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出天开园第一张发票,提请天开园第一个知识产权申请,签订天开园第一个技术开发合同、第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天津大学用一系列“第一”推进天开园建设。

    “天津大学瞄准产业需要,从100多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首批28个优质成果转化项目入驻天开园,涉及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介绍。

    汇聚高校力量,集聚科研成果

    除了核心区,天开园还有“两翼”。“两翼”作为孵化转化承载地,围绕创新创业需求,满足企业从科研成果转化到大规模产业化的载体需求。

    “南开大学首批入驻的17个教师科研成果孵化企业,以院士成果为引领,汇聚低碳环保、资源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杰出科学家的应用性成果,预计吸引投资2亿元。”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天津市高校云集,科研成果汇聚。在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50余所市属高校也积极为天开园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西翼拓展区的天开西青园,拥有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

    天津师范大学遴选出7个项目入驻天开园科技广场核心先导区,西翼拓展区天津师大大学科技园已培育引进信创相关领域的科技型企业57家。

    天津工业大学首批优中选优筛选出来23个项目,后续还会筛选更多符合天开园发展规划定位的优质高校项目,逐步推进落地转化。

    天津理工大学目前已经完成6个团队、8个项目申请首批入驻天开园,未来将在科研平台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政产学研协同,赋能创新创业

    这是一场大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今年4月,天津市发布34条政策助力天开园创新发展,明确高成长初创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专项投资。天开园还与99家金融机构签约,为入驻团队和项目提供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信贷融资、上市辅导等金融支撑;在政务服务方面,设立“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园一门一次”的套餐式集成服务。

    此外,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吸纳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37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6家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聚天津科研资源为天开园创新创业赋能。

    “我们选择第一时间进驻天开园。因为,天开园是天津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高教科创园,这里有国内外一流科创园区的经验借鉴,有天津市立足实际出台的几十项措施,有特色鲜明的扶持政策体系,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5月18日开园当天的大会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李双阳作为创业代表发言。

    李双阳是一名“95后”创业者,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自愈合功能的人工血管”“用于血液接触型医疗器械表面的抗凝血涂层”“心包防粘连补片”等一系列产品,并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越来越多的“李双阳”们,将在天开园这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